“地震发生几天或是几十天后,当人们逐渐将其淡忘时,也许会突然来一个‘晚期强余震”,那将是非常致命的。”汶川地震后,在一次中科院地学部举行的院士座谈会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陈运泰特意提醒到。
当时,他和学生,通过对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地震资料,反演得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面上的破裂错动分布图,发现两个比较大的破裂“亏空区”。
所谓的“亏空区”指,当时基本上未发生过破裂的地方。“这两个破裂‘亏空区’很可能发生较大余震。”他推测到,汶川地震的最大余震应接近7级。
虽然再三强调要特别加强对强余震的监测,但是陈运泰表示,地震往往是“狡猾”的,要准确预测余震发生的时间,难度相当大。
没想到一语成谶。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4月20日8时2分,位于汶川西南方向的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
不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雅安只是断裂带的其中一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对记者表示。
龙门山是中国西部比较著名的南北断裂带的一支。总长约500公里,由四条断裂构成。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坐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都江堰市位于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
作为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历史上的龙门山断裂带并不安分,有过多期活动。1327年9月,发生过里氏7级地震。1941年,康定发生过6级地震。1970年2月,成都大邑县发生过6.2级地震。
雅安,距以上6级以上地震相距35公里以内。“基本可以肯定这是1900年以来雅安地区等级最大的地震。”蒋海昆认为。
不过,即使是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蒋海昆表示,此次地震成因相对明确。作为青藏高原新生的板块构造,巴颜喀拉地块并不坚固。在其向东挤压过程中,受到刚性比较强的华南地块、四川盆地的挤压,形成了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巴颜喀拉地块以东。“当龙门山断裂带,所承受的压力远超其强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裂痕,导致地震发生。”蒋海昆说到。
中国地震台网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日18时,雅安7.0级地震共记录到余震627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44次,其中5.0-5.9级2次,4.0-4.9级13次,3.0-3.9级29次。
蒋海昆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后续余震会比较丰富。如果用汶川地震的经验来看,余震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都没有问题。总体上余震的频度、强度会随时间逐渐衰减,但这需要时间,近期仍会继续发生包括有感余震在内的余震。这是肯定的。
对于记者所提及的,此次雅安地震是否汶川地震余震。蒋海昆予以否定。他进一步解释道,从发震构造来看,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一样。同属龙门山构造带,巴彦喀拉地块向东南推挤,导致逆冲型地震的发震机制也是一样的。
不过,当时的汶川地震,板块破裂以汶川为起始点,并向东、北方向扩展。在汶川地震的西南方的确存在破裂的“亏空区”。但是,“所谓的余震,是主震破裂之后,在破裂面里发生的地震。但是,这次地震已远远跳出汶川余震区。雅安地震距离汶川地震80公里,距离余震分布已经是60多公里,所以可以判断为这是独立于汶川地震之外的新生地震。”他说道。
根据地震释放能量,7级以上地震属于强震,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能量相差32倍。也就意味着,相较于8.0级的汶川地震,7.0级的雅安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汶川的1/32。不过,距离地表13公里的地震,破坏力强大。
蒋海昆表示,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相较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破坏范围比较小。主要集中在雅安郊县,远远没有达到汶川的300多公里。“根据以往的研究,7级地震的破裂尺度大概在100公里以内,7、80公里,5、60公里。汶川地震达到240公里的地表破裂,一度达到300公里。”
对于网络上,传言震前有多种预兆:天气异常忽冷忽热,长时间干旱,更在本月7日出现地震云。蒋海昆认为,气候的异常,如天气、干旱,这类现象本身存在,但是否与地震有关存疑。
“天气忽冷忽热,西南地区的干旱已经持续多年,不过,目前仍然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必然关系。”他认为,至于地震云的出现,目前仍无法断定真假。
据中国天气网,未来3天,雅安均有阵雨出现。显然,对灾区送达救援物资以及救援部队的抵达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此次地震位于龙门山山前,又是山区地带。因为地震而导致的石块破裂,山体垮塌伴。随阴雨天气,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大。
“西部农村地区的建筑物质量不高。经过这次大的地震晃动,没有倒塌的建筑物,一定要远离。以免余震发生,出现不必要的伤亡。”蒋海昆补充道。
蒋海昆建议,由于是地震的第一个晚上,灾民要提高防范意识。一是避让已经坍塌的山体。二是,避让建筑物。搭建帐篷时,要尽量选择空旷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