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中医药文献是敦煌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临床应用,专家们发现,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上千件古代医方,仍可治病救人,不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还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长期从事敦煌中医药研究的甘肃省敦煌中医药研究中心主任丛春雨教授说,尽管目前中国国内仅有甘肃省敦煌中医药研究中心等少数几家单位从事敦煌中医药的研究和开发,但从已经进行的临床应用来看,这些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医方,显示出了不错的疗效,特别在妇科疾病、外感热病、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的治疗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敦煌医方是敦煌医药学资料的重要内容。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5万余卷文书中,研究者已发现88卷有关中医药的文献,去除重复部分,光手抄医方就有1024个。这些隋唐五代时期医学家们留下的经验医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内、外、妇、儿、耳、鼻、喉、眼、口腔、皮肤等各科疾病,此外还有美容方面的方剂,如面脂、乌发、洗发、香衣等。
丛春雨教授说,从这些医方本身可以看出,远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古人在药物剂型使用和用药种类上就已非常多样化,在民间,中医药已经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敦煌保存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时至今日,仍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开发力不从心
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文献研究还是临床应用来看,敦煌医方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当正视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开发进展时,人们却感到了丝丝尴尬。
丛春雨说,由于只是敦煌学的一个分支,并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多年来,敦煌中医药研究单打独斗的科研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变,参与此项研究的国内学者,目前只有10个左右,而且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只能将主要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在了基础文献的研究上。
研究上不了台阶,开发也就力不从心。上世纪80至90年代,甘肃中医学院曾一度将敦煌中医药研究当作科研特色来抓,并率先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进行了敦煌医方“敦煌孕宝”的实验室研究。可正当人们为这一进展和成功实验感到欣喜时,却因受资金短缺影响,研究成果始终停留在实验室里,至今没有进入实质性的产业开发。其结果是:目前已有的所谓临床开发,只是在专家门诊中进行有限实践。
三条建议支招
针对敦煌中医药研究开发中缺人才、缺资金投入、缺少政策支持的现实,丛春雨教授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有选择性地在高等院校、医疗卫生部门开设敦煌中医药学课程,首先从教学上让人们了解和认识这一珍贵的遗产,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二是建立相关专业性研究机构,整合科研力量,改变目前学者们单打独斗的局面;三是通过政府投入或民间融资,解决敦煌中医药开发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使其产业开发迈出实质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