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发展有喜有忧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历来有“慢郎中”之嫌的中医院状况如何?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去年对全国96所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中医院的有关监测数字。
经过漫长的阵痛期,中医医院终于逐渐走出了低谷:诊疗数量攀升,医疗质量提高,治疗疾病谱扩大,危急重症抢救能力加强,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下降,医疗技术价值提升。同时,积极适应医疗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注重内涵建设,注重品牌效应,尤其是西部地区中医医院更显示出了顽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这些变化有数字为证:
——运营效率有所提高。2002年与2001年相比,96所中医院总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增加9.35%和11.15%,其中西部地区有大幅升高;病床使用率上升6.48%,病床周转率增长19.16%;医生每天人均担负诊疗人次及住院人次分别增加31.67%和14.29%;平均住院天数下降0.67天,其中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各下降1.04天和1.7天,中西医两法治疗增加0.67天;从医院级别来看,地级中医院的住院天数下降更为明显。
——医疗质量稳步上升。中医诊断符合率中,门诊与出院、入院与出院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上升0.8%和0.26%;住院中医治疗的危重病人比例增加2.27%;从中医治疗的病种来看,2002年为875个,比上年增加85个;在出院病情转归方面,2002年治愈率为46.81%,比上年增加0.32%。
——医院效益逐年转佳。96所中医院2002年总收入较上年增加20.01%,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涨幅达43.62%;收支比上升0.05%,医院赢余增加,尤以县级医院上升比例最高;医疗收入较上年增加23.96%,其中西部地区增加47.14%;药品收入增加13.35%,西部地区增加42.05%。
——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占49.84%,比上年下降2.92%,医疗收入增加1.17%;在门诊诊疗人次中,中医疗法所占比例上升,西医疗法比例明显下降。
另外的数字暴露出中医发展中的一些老问题。
中医治疗率仍在下降。监测96所中医院的有效出院病案,中医疗法病案为24019份,较上年下降7.29%,西医治疗病案则上升4.63%,中西医两法治疗病案上升2.67%。另外,在住院费用结构中,中草药比例下降0.88%,西药比例上升1.88%;在门诊科室设置上,原有的中医特色科室所占比例除妇产科以外,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肛肠科、推拿科等均在下降。
中医医院发展仍不平衡。总诊疗人次,东部中医院是中部中医院的2.04倍,是西部的2.51倍;出院人次,东部中医院是中部中医院的..19倍,是西部的1.42倍;住院治疗病案中,东部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病案占20.42%,西部占7.76%,而中部只占4.75%;住院天数,东部中医院平均为15.9天,中部13.46天,而西部则为17天;从住院费用结构看,东部中医院药品比例占42.45%,中部占53.19%,西部占45.31%;从医院总收入看,东部地区中医院是中部中医院的2.68倍,是西部的2.6倍;从人员构成来看,东部地区管理人员占9.16%,中部为11.65%,而西部为13.3%;东部研究生、大学本科生占24.75%,中部占22.2%,西部占21.06%,其中高学历的研究生比例去年东部比上年上升0.06%,而中、西部地区均下降。
业内专家认为,从这些宝贵的监测数据上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如何缩小东西部中医事业发展的差距以及如何体现中医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中医院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地域或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医疗质量等诸多方面,这些尤其需要中、西部中医院认真学习和借鉴。
专家们还提出,中医院顾名思义是主要以中医的诊疗方法治病的场所,但监测数据却告诉我们,目前的中医医院无论是从中医特色科室的设立、中医疗法的应用,还是中草药的使用上,都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是,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区别在哪里?群众又为什么要去找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