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一中午,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胡敏宇教授就关掉手机,到82岁高龄的著名老中医邵长荣的特需门诊办公室为邵医生抄方,而这原先是实习医生才干的活。晚上回家后,胡教授还要做“家庭作业”——整理白天的医案和医话,写下自己的心得后再交给邵医生“批改”。
按照胡教授的资历,本来应该早就开设专家门诊了,但他说,“专家门诊以后再开也来得及啊。在邵老的工作室里,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学不到的知识,现在,保证在工作室的学习时间是第一位的。”在上海市23个名老中医工作室里,各附属医院的主任医生们都分批来进行“回炉”,既能继承名老中医的医术,又可以帮助他们整理医案医话。
工作室——年轻骨干医生“新课堂”
82岁的胡建华先生在神经系统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在神经内科方面颇有造诣的顾明昌教授,去年年底刚从胡建华老中医工作室“毕业”。顾教授告诉记者,胡先生为病人治疗咳嗽用蜈蚣等入药时,常常用生的蜈蚣,而根据古医书上的规定,使用蜈蚣这类含毒药材时只能用熟的。事实证明蜈蚣制熟了以后确实有一部分药效消失了。顾教授说,中医完全是古代的经验总结,过去没有仪器等实验,所以蜈蚣这样的药只能是医生自己尝,因此不可能用生蜈蚣入药,而胡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出了生用的方法,“给我上了一课”。
成立工作室以后,医院的骨干医生进入工作室,科班出身的理论基础结合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使他们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这些中医理论也得以系统化了。
工作室——名老中医经验“博物馆”
“胡建华医生的工作医案总结在一周之内就要出版了,”这是顾明昌主任的“同门师弟”透露的消息;而朱培庭先生工作室长期以来探索出的胆石病辨证论治规范已列入了新版“中药成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他和弟子共同研制出的身轻胶囊日前刚刚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施杞医生的新外敷膏药、邵长荣医生的“保肺功”等名老中医的经验总结产品都已经面市了。名老中医工作室的设立也使一些名老中医的医术和医方得以流传,原本可能流失的治疗思想也得到了总结和系统化,并且被编进教材。
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的负责人介绍,成立名中医工作室以后,这些名老中医的医学思想都能够通过医案和医话的记录得以流传。学校还给每个工作室配备了音像设备,帮助记录他们的治疗思想和治疗过程,今后这些将作为教材用于学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