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神农百草岐黄千年 上海中药博物馆今开馆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今天,市政府2004年实事工程确立的10座科普场馆建设,献上了精彩的“收官之作”———上海中药博物馆正式开馆。坐落在张江上海中医药大学新校区里的这座博物馆,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10座科普场馆中最大的。馆藏文物13000多件,上至石器时代,下到清末民初,尽现神农百草岐黄千年的博大精深。

一走进展厅,就看到摆放着老子、孔子的书籍,其中“天人合一”、“养气”等思想,与中医药一脉相通,成为它得以传承的文化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接下去的陈列进一步显示出中华医学的博大。商周时代的青铜研钵,证明那时古人已学会加工中草药;一套南北朝的外科手术刀具更是神奇,和现代手术刀一样具有出血槽;一尊宋代铜人,中空可灌水,外面标满了人体经脉穴道,平时供针灸学员们模拟训练,考试时把它从头到脚用蜡封住,“针进水出”方可过关,容不得半点差池。

中药方剂馆里,陈列着各代名医药方。大名鼎鼎的“十八味禁烟方”,由林则徐在两广禁烟时请名医配制。据专家介绍,现在戒毒治疗中也有中医疗法,效果颇佳。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药方,已记载了茅香、桂皮、花椒的大名;从王羲之妹妹墓中出土的“仙丹”配方,很可能就是当时文人喜用的五服散。

中医药传承五千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按照清明上河图原型,仿造了一家中医馆“赵太丞家”,两边门楹写着“不惜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长寿”,据说是古代中医馆门口最常见的对联。各式各样的药葫芦,有天然的、瓷器的、琉璃的、象牙雕刻的……解释着俗语“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的由来。

让人想不到的是,中药传统的“望闻问切”居然也数字化了。在“中医科教馆”里,一字排开五六只“手”,参观者们都能过一把老中医的瘾,感受不同的脉象:涩脉、滑脉、迟脉、濡脉……配合墙上介绍,能知道它们和什么样的疾病关联。不仅是智能脉象仪,游客现场还能看到多媒体针灸模型、推拿手法测定仪、舌相仪等,它们都已进入临床教学实践,成为提高学员技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