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医学术界首次形成络病理论系统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由以岭医药研究院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1月27日在北京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请的专家组的鉴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永炎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张运院士、李春岩院士为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该研究自2000年10月起,历时四年,于2004年11月顺利完成。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按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络病理论,具有创新性并初步形成“络病证治”体系,运用该理论指导现代难治病的治疗取得显著成效;研究中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并通过广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通络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对络病共性病理环节的确切治疗作用,为络病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建立“络病证治”对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提高现代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课题组在河北医科大学吴以岭教授的带领下,提出了络病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间与功能的统一性对络脉结构特点、血气运行状况、生理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做了深入探讨,为深入进行络病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据“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完整系统地研究了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提出了“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阐述了络病的八个基本病机变化,提出了“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总结古人通络用药特点,按功能规范通络药物,同时提出络病证候及五脏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初步建立“络病证治”系统,首次形成了系统的络病理论。

课题组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现代难治病的治疗研究,探索不同疾病在络病状态下的特殊治疗,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研制出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肿瘤放化疗辅助药、增效减毒的养正消积胶囊和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肌灵片,充分验证了络病学说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对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进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具有显著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缓解血管痉挛作用,增加脑梗死缺血区微血管新生,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微血管完整性保护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并有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灌注,抑制心室重构等作用,佐证了络病理论在血管病变治疗方面的科学价值。鉴定专家组认为,“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提高了中医药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为推进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居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