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药物的总称或谓简称,具有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药物——西药相对应的一种学术性药物概念。天然药物则是按药物组成物质的来源而相对于人工合成药物概念。中药与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西药与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均不具内在的科学相关性,但近几十年,却出现了将中药和天然药物拉扯到一起的情况,似乎中药就是天然药。如此的拉扯,不仅违背事实,而且不具科学性,更具明显的危害性——歧化中药现代化为中药西药化的突出根源。
一、界定两个基本概念和确认两个基本观念
为了认识将中药和天然药物拉扯到一起的不科学性与危害性,首先应当在一些基本问题方面取得共识,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纠缠不清。为此,突出要界定两个基本概念和确认两个基本观念。
第一、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天然产物与人工合成产物的界定。
所谓天然产物,是指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化合物分子乃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提练所合成,或者是自然界所固有物质如矿物等。特别应当指出,若此类化合物尔后能经人工合成,仍应视作天然产物。
所谓人工合成产物,是指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化合物分子乃由人工制备而成。特别应当指出,若此类化合物尔后发现其亦有天然产物,则应视作天然产物,只是以前未被人们认识罢了。
第二、两个基本观念的确认——药物是指制剂与以天然物为原料经人工制备的化合物,不应再称天然产物。
所谓药物,是指制剂。制剂中所涉及到的物质,当其未进入制剂之前,则为药物原料,其中起治疗作用的物质,称作原料药,余者为辅料或称药物辅料。可见,中药相关的中药材(或称生药)、中药饮片,不能简单称作中药。只有以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形式直接作为制剂应用时,才能称作中药,如麦冬洗后口含应用,干姜片直接应用等。
所谓以天然物为原料经人工制备的化合物不应再称天然产物,因为以天然物为原料经人工制备的化合物已有别于原料的化合物。例如,人工橡胶,是天然乙烯经人工聚合而成的聚乙稀,聚乙稀不同于乙稀,故聚乙烯不再称天然产物,只能称人工合成产物。再如生药附子乌头碱,当经人工炮制后所得的熟附片,因在炮制过程中使乌头碱被水解为乌头次碱乃系乌头原碱,故熟附片不应再简单称作天然产物,由熟附中所制成的制剂更不能称天然药物了。
二、中国药典中的中药和西药属天然药物者的概况及视中药为天然药物的不科学性
《中药药典》2000年版,分一部和二部,将中药放一部,西药放二部,并对其中中药和西药分别作天然药物的统计分析,如果将中药为天然药物或将天然药物与中药拉扯到一起,很不科学。
中药属天然药物者的概况。按前述概念与观念的统一认识,有几种情况需要指明:(1)冰片、砒霜、密陀僧等为人工合成产物;(2)中药生药炮制成中药饮片,凡经如下处理者,均会发生成分的改变,如炒、炒炭、蒸、煮、醋制等;(3)中药饮片制成如下中药制剂,在制备过程中会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包括有膏药剂、汤剂等,以及需加热水提取、加热酒提取等处理过程而制成的片剂,颗粒剂等。凡涉及如上情况而得的中药制剂,均难再称天然药物。药典中共有中药制剂461种,排除加上三种情况的制剂为76种(其中有11种为藏药、蒙药、傣药)。如此加以计算,中药属天然药物者占14.09%,既使将蒙药、藏药、傣药计算在内,属天然药物者亦只占16.49%。在此特别应当指出,临床中药制剂使用最多者为汤剂,那么,真正属天然药的中药,所占比例更少,即远远低于14.09%。
西药属天然药物者的概况。药典中所载西药制剂,真正属人工合成药物者并不多,主要在磺胺类药、抗癌类药、消毒防腐类药中;更多的所谓人工合成药物,多属天然药物的衍生物,如激素类、抗生素类、神经介质类药等,其作用与天然药物类似;有些类型药物基本为天然产物,属天然药物,如维生素类药、氨基酸类药、生物制品类药等。还是按前述概念和观念进行西药统计,共有天然药物460种,而西药总数为1160种,可见西药中天然药物占39.66%。
科学应以事实为依据,要体现公正客观,姑且不讲中药和天然药物属两类范畴概念,仅就药典中中药和西药属天然药物的如上基本事实,即中药中的天然药物仅占14.09%、西药中的天然药物占到39.66%,却把中药与天然药物拉扯到一起,而不把西药与天然药物拉扯到一起,显然,有失公正和科学性,其危害性客观存在。
三、将中药与天然药物拉扯到一起的危害性
中药现代化,就其本意和本质来讲,应当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内的事。现状的中医药学及其药物,呈现着宏观优势、微观劣势,故在临床用药时表现为整体准确性好而局部精确性差。人们总是希望药物在使用时呈现准确性与精确性共具。现代科学的主体是微观知识,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进而吸收,使中药的微观劣势得以克服,从而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医药学,这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具体体现的中心内容就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
为获现代科学化中药,首先应明确其标志。笔者之见,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为:(1)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即仍为中药;(2)对中药基本内容给予现成科学的微观阐述,包括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即物质基础达分子水平的表述;生物活性达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达如上状况的药物,则体现宏观与微观优势的结合,准确性与精确性共呈现。中药达此状况,不仅能满足人们用药的期望,更是中药及中医药学得以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突出所在,同时易被以微观知识为知识结构主体的现代人所理解和被以微观知识为基础而制定的西药法规所认可。现代化中药的如上两点标志,缺一不可:若缺(1),则不为中药;若缺(2),则仍为现状中药,均难称现代化中药。也就难谈中药现代化。
将中药与天然药物拉扯到一起,中药被当成天然药物对待,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不论出发点和结果,乃至研究方案设计,均可不必考虑中医药学理论的相关内容,最终势必为:从中药所得具现代科学内容的药物,均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客观因不再考虑中医药学理论相关内容,即不再具中药基本内容,实为从中药得到的药物为具现代科学内容的西药。综观以往对中药所做现代科学研究的绝大部分内容,基本属于此类,中药现代化被歧化为中药西化,势必将葬送中药现代化乃至现有中药。
作为西药学人员,视中药为天然产物或天然药物,通过现代科学研究达中药西药化,乃为正常,无可非议。若无事实和科学以外的考虑,则应理直气壮称中药西药化,实在没有必要将中药西药化的事实说成中药现代化,更没有必要将中药西药化强加给中医药学而称中药现代化。作为中医药人员,只能视中药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内的药物,中药现代化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内的事为已任,集中精力进行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力求获得现代化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