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描绘中医药发展蓝图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在中医药现代化已经走过了20多年发展历程的今天,有关“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的问题,再一次被紧迫地摆到了本次大会的桌面上。专家们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中医药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佘靖:六项措施助发展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大会上提出,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工作要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一是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对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的办医模式、中医师的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形成意见。

二是深化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优秀人才为核心,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运行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改革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方式,集中力量支持中医药继承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力争取得在国内外医学科学领域有示范作用的突破;支持和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

三是合理整合中医药资源,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兴办中医医疗机构。要在总结示范中医医院经验基础上建设一批中医名院;在总结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中医名科;在广泛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建设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加强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以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的作用。

四是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提高中医药队伍素质。

五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和加强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巩固和开拓民间渠道,与各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学习与借鉴各国的经验,共同促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

六是推进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法保障中医药的继承发展。继续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及一系列中医药法规。加强执法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李振吉:名医战略促振兴

张仲景、孙思邈……,这些伟大的医家曾经带动了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名医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强调,大力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造就新一代名医,是全面振兴中医的重要内容。

李振吉认为,从中医药学的学术特点和优秀临床人才成长的规律可以看出,培养新一代名医,必须抓好两个必要环节(熟读经典和临床实践)和两个重要环节(名师指导和研修提高)。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办医模式、执业医师制度、医学教育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模式等问题。李振吉认为,硕士研究生主要应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着眼于面、广、厚;博士研究生要对某一学术领域进行钻研,着眼于点、精、深。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坚持在临床实践中培养的原则,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临床实践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学生从病情的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掌握临床科研的设计方法,能够进行完整的临床科研设计;

三是临床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以总结辨证论治规律、丰富临床诊治手段、提高临床疗效为主要内容。此外应继续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的设计,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习的自觉性。李振吉介绍,目前我国优秀中医人才研修项目已正式启动,第一批拟筛选200名医师纳入项目计划,通过重温经典、名师指导、进修学习、学术研讨等形式进行培养。

陈可冀:多元模式搞临床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指出,传统独立模式(independence)、中西医结合模式(integration)、现代创新模式(innovation)、独到高超模式(individual鄄ism)、并用互动模式(interaction)等是近年来出现的几种中医临床实践模式。中医药要发展,应不拘一格地从各种模式中汲取有益成分。

传统独立模式是指以古为鉴,遵循传统理论,以传统理法方药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模式是指取中西医理论和实践之长,双重诊断,辨病辨证论治结合,择优治疗。现代创新模式即指将中西医理论思维和当代科技成就相结合,创出新的药物和复方,取其有效部位或化学结构明确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治,如青蒿素,川芎嗪,雷公藤总苷的发现等。独到高超模式是指将中医界确有的一些独擅一技而又有效的方法稍加改进应用于临床。并用互动模式与中西医结合不同,是根据病情变化,有时采用中医综合措施,有时又采用中西医综合措施,进行新的探索。

王永炎:与时俱进定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指出,学科的发展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需求,建设目标的定位要与时俱进。中医学一级学科建设的目标应是继承与发展中医学优势特色,为全面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和防治常见多发病与现代难治病服务,中医基础学科要联系临床实践,中医临床学科要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

王永炎认为,在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过程中,要引进现代科学的方法手段,如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应用统计学、循证医学等学科的相关技术,还要构建证候与方剂研究的物质基础、生物效应与数据评价、利用挖掘技术平台。但也应注意,多学科综合研究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急功近利,也要注意某些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如舌诊研究、舌质的色泽、舌苔的厚薄、湿度均可由图像转换成数字用计算机进行分析,但望神则用不上IT技术。同样,循证医学的方法可以用于中医临床和中药开发研究,但需要结合自身学科的规律加以改进完善,否则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