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不只懂针灸把脉中医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据浙江日报报道,说到中医学院,大家想到的就是中医和中药。的确,作为中医学院,中医学和中药学和针灸推拿是最具特色的专业。望闻问切、针灸推拿和单方是中医药瑰宝,但中医学院的“秘密武器”不止这些。日前,我们就听说浙江中医学院听力学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已经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跨国听力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预定一空。为此,我们专门走访了浙江省中医学院,了解学院是如何改革传统中医药教学模式,使中医药人才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使中医药业焕发青春。

与时俱进发展中医药多学科教育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出现了高度综合、高度分化的趋势。单一的中医药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中脱颖而出的是那些全面的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党委书记张乃大首先谈的是学院改革的思路,“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学科多元是必然的趋势。大学的本质特点是学科多元、学科综合,只有多学科的碰撞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的价值。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是不同学科的学生在交流时碰撞出来的。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多学科协调发展,使医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

适应21世纪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浙江中医学院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率先打破了传统中医药教育学科单一、规模偏小、教学体系封闭的状况,在保持传统和特色优势的同时,确立了“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管、理、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大力进行了学科专业调整,专业设置从单一的医类3个专业扩大到医、管、理、工、文五个学科门类的21个本科专业,成为目前全国中医院校本科专业数最多的学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470人扩大到2004年的247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数从1998年的1600人扩大到2004年的9106人。

多学科协调发展硕果累累

浙江中医学院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医中药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的同时,按照既要向多学科发展,也要保持优势与特色,既要打破学科单一,也不能追求学科齐全,既要符合内部的科学规律,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布局了一批医学学科范围内的,与医学学科相关的、与医学学科能交叉渗透的专业。先后新设了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生物科学、药物制剂、临床医学、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中医人才的需求,设置了七年制中医学专业。

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建立与多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拓宽专业方向,在专业内柔性设置专业方向,比如中医学专业设置了中西医临床、骨伤外科方向;中药学设立了中药贸易方向、中药新产品开发方向等。实行了学分制、主辅修制、专升本制、转专业制、重点班制等,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3年该院在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院也因此获得组织奖。同年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4年学院学生又获得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同时,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多学科联合公关成为可能。学院承担重大课题和综合性课题的研究能力和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仅2003年,学院累计中标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项,省自然基金课题18项。

打造中医药专门高级人才基地

浙江中医学院经过了6年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办学基本条件,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也极大地调动了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学院适时提出了从“外延扩大,内涵提高”转到“外延扩大,内涵提高,以内涵提高为主”上来。加强学科建设,积极争取中医学一级学科的博士点;深化教学改革,向改革要质量;不断扩大科研规模,提高科研水平和层次。

1998年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取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学院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扩大到4个,硕士点扩大到18个,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研究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浙江中医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评估获得优秀的八所院校之一,被誉为“开创了中医院校办学的新模式”,成为浙江省培养中医药专门高级人才的最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