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化疗处方很重要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三年前,记者曾遇到一位患者,体检时发现右腿内侧长了一个包块,根据医生的建议在这家小医院做了手术。由于手术医生没有按规范的方法先做细胞穿刺,术中也没做冰冻切片,术后伤口不愈合才想到是肿瘤。结果第二次手术时肿瘤已扩散。为此一些专家呼吁,肿瘤治疗应规范化。三年过去了,记者发现肿瘤患者又遇到了新问题——
老花今年63岁,是一位企业退休职工。1998年体检中发现患有左肾透明细胞癌,并在两肺上发现多处转移灶。手术以后,外科医生认为他已属晚期,就给他开了一张化疗处方进行“姑息治疗”。后来朋友又介绍他到安徽新华肿瘤医院找梅蔚德教授诊治,梅教授却为他拟出了一个“大剂量干扰素冲击治疗+化疗”的处方。老花按此处方治疗,至今已健康存活了5年。“同是化疗,效果就是不一样啊!”老花感慨地对记者说。
药物相同但处方不同
老花在接受肾透明细胞癌手术后,外科医生开出的处方是一天300万单位的干扰素,而到了梅蔚德教授手上,一天就是2000万单位!对肾癌来说,300万单位或许只能给它“挠挠痒”,而大剂量的冲击疗法一上,立即见到效果。同是干扰素,不同的医生使用的结果就不同。
梅蔚德教授说,现在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每年都有进展。他每年都要赴美参加美国临床肿瘤年会,他说那是一个一年一度世界肿瘤研究进展的“大揭晓”,在那里,他“拿来”了很多世界前沿的技术和方法,一转手,又“贩卖”给了病人。
有人曾用“无知无畏”这个词来形容一些滥开肿瘤化疗处方的医生。例如淋巴癌,化疗十分讲究首次剂量,但是非专科医生一般都用不到足够的剂量,致使在治疗上往往煮了“夹生饭”。长春新碱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但毒性也很大,专科医生在使用时都十分注意剂量、间歇、配合药物等,但是非专科医生就难以做到这一点。
安徽医大一附院肿瘤科主任陈振东教授说,一些非专科医生开治癌处方,依据往往是教科书,但是教科书上的方法一般都比较陈旧。他们不会,也没有时间查阅最新的杂志,因此,无法采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百科治癌”和药物黑洞
掐起手指算一算,如今在大医院恐怕只有产科、烧伤科等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室是不收肿瘤病人的,其他的科室,甚至连放射科、麻醉科等非临床科室,都在收治肿瘤病人,都在为肿瘤病人开化疗处方。陈振东教授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开展的网上大讨论中,曾为“百科治癌”找了7条“病因”:经济指标分解到科室、肿瘤涉及的专业多、病家忌讳上肿瘤科、肿瘤专业不普及、肿瘤治疗效果不理想、疾病谱变化导致专业转型、隐形经济利益驱动。应该说,这些原因中有合理的成分,但是肿瘤治疗的混乱和无序也由此可见一斑。
曾有人把肿瘤治疗药物称之为“药物黑洞”,这中间有三层意思:一是有些药基本无效,吃了如同吃进“黑洞”。二是很多药费用昂贵,病家的钱包掉进“黑洞”。三是抗癌药是折扣、回扣最厉害的领域,一些医务人员的良心掉进“黑洞”。由于药物虚高定价的顽症久治难愈,由于制药企业低水平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也由于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一般不考虑价格因素,医生开治癌药的“隐性经济收入”又十分可观,滥收肿瘤病人、滥开治癌处方,甚至出现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现象也就不奇怪了。而且肿瘤治不好病家都能认可,延长数个月性命已是盼望中的事了,不会有人因为肿瘤治不好去和医生打官司。
肿瘤治疗何时规范化
目前,肿瘤已经跃居中国人死因的首位,那么,肿瘤的规范治疗引起重视了吗?陈振东教授说,目前《肿瘤学》在医学院校还只是一门选修课,高校的教学远远跟不上临床实际的需要,连学生都不重视,难怪有人“无知无畏”了。很多肿瘤的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明确,各种诊断治疗的新方法又层出不穷,一般临床医生很难分辨谁是谁非。因此,肿瘤治疗的规范化管理应该提上日程了。
比如,应该建立肿瘤患者的收治许可制度,不是哪一级哪一层的医院都可收肿瘤病人;建立分专业的肿瘤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制度,医生不能随意开肿瘤化疗处方;城市应逐步建立专业化的肿瘤专科医院,对肿瘤患者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建立肿瘤医生行业委员会,进行自律管理;建立科学的肿瘤治疗效果评价制度,对肿瘤治疗规范进行动态管理……
很多专家说,对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十分重要,甚至是先化疗,或是先手术、先放疗这些程序性的安排,对肿瘤患者的预后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有专家说,这就像“裁衣服”一样,要是裁错了再改就难了。据说,安徽淮南市朝阳医院在无法避免多科收治肿瘤病人的情况下,建立了院内肿瘤会诊中心,实行肿瘤病人上报、会诊制度。各临床科室接收肿瘤病人后,必须按传染病上报的程序上报院部。医院每周两次组织专家对肿瘤病例进行会诊,提出治疗方案,确定治疗“次序”,然后再依次进行治疗,从而提高了肿瘤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正因为癌症凶险,才需要由高手向它的“命门”击出最致命的招数,而让最适宜的医生来开治癌处方的目的也就在此。(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