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良生活方式说再见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年终了,盘点健康。2004的第一个健康保健版上,我感叹2003:“没有哪一年,能让我感慨如斯,因为,这一年,我们失去了太多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面孔。
工作越来越忙,休闲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大。我忽然发现,确实有些什么,有些非常重要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为了追求速度,我们忘记了平衡……”
2004年底,一份刚刚公布的上海人2003年死因顺序表,终于帮我把今年最后一期健康保健版的主题敲定了下来:“循环系病已成上海人‘第一杀手’,紧随其后的是肿瘤、呼吸系病,三大病种占上海人总死亡数的74.92%。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本市市民总死亡的90.41%,去年,本市因慢性病致死达8万人以上。其中,2.86万人以上死于癌症,1.98万人以上死于脑血管病,1.98万人以上死于血管病,1.25万人以上死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阻肺)。”
因为这一个个数字,因为这一个个专业名词,看健康版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连一幢大楼进出的同事们,也常常会脱口问出版面上医学专家撰写的点点滴滴。
年终:最忙、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是交成绩单的时候了。
常常在这个时候把弦绷得紧紧的我,今年却有些不同了。因为,年中的一场大病带来了贴心朋友们的劝告:“健康是1,没有这个1,之后附加再多的0还有什么意义呢?”是啊,工作是忙不完的,压力且看你如何解?
翻看一期又一期健康保健专版,揣摩一个又一个医学专家的指点,我想,主题其实是一个吧:让我们与不良生活方式说再见!
———编者
名医档案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名中医。
杨秉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瞿介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
冷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主攻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
肿瘤篇
癌症:80%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
癌症80%都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所以肿瘤学上有“生活方式癌”之说。上海癌谱兼顾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国家里传染病等疾病减少了,但是癌症并没有减少,比如大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比较多见;发展中国家中食管癌、胃癌、肝癌、子宫颈癌高发。
【生活方式】
●应该控制脂肪饮食的摄入,营养学家认为每人每天脂肪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至60克以下。还需控制盐的摄入,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在6克以下。
●尽量少吃咸菜、咸鱼、咸肉等不新鲜的菜,霉变了的花生和玉米要坚决丢掉。买油要注意买质量好的,当心质量不好的油是由霉变花生提炼的。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营养学家提倡蔬菜加水果每人每天吃500克:每天吃两个橘子或是一个苹果,再加300克蔬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饮食不要太精细,多吃些粗粮。多吃蔬菜,韭菜、芹菜、菜花、小白菜本身就有防癌作用,这些蔬菜纤维素多,可使大便通畅,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烹调方法要讲究,少用油炸、油煎、烧烤,不妨清蒸、煲汤。
●要讲究口腔卫生。不刷牙、不洗澡,患口腔癌、皮肤癌的机会就多。
循环系病篇
心血管病:重视胸闷与心慌
【高发人群】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肥胖者、缺乏运动或工作紧张者。
不少人对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也不是很重视,往往认为没关系,忍一忍就过去了,正是这些想法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烟:烟草的不良影响,使30—49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发病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而且吸烟还是造成心绞痛发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酗酒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导致心律失常,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改善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及噪音大的地方,可能诱发心脏病。
避免拥挤: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心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
合理饮食: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从心脏病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很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适量运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机能,防止血栓形成。
规律生活: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脑血管病的“卒”与“中”
脑血管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所以,古代医学家把这类病称为“中风”,而现在医生称此病为“卒中”,也是说这种病发生较突然的意思。
脑血管病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出血性的称脑出血,缺血性的称脑血栓或脑梗塞。70%的脑血栓患者事先是有预兆的,比如手脚发麻、脑袋发胀、头疼发昏、颈项紧胀等,具备这些症状的患者被称为“高危人群”,50%-70%会在3-5年内发生中风。
【生活方式】
●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高血压,定期检查。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于激动。
●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的人,应戒烟戒酒。
●饮食要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心脏,多吃蔬菜、水果及豆制品等食物。
●防止大便燥结。因为排便用力时,不但腹压增高,血压和颅内压也会同时上升,极易使老年人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发生脑溢血。
●老年人不要蹲便,因为蹲便时腹股沟处的动脉折曲角度小于40度,下肢血管会发生严重屈曲。
●医学研究认为脑溢血最容易发生在血管比较脆弱的右脑半球,所以要防止和延迟脑溢血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早晚无事时,用左手转动两个健身球以锻炼右脑半球。
●要保证体内有充足的水分,使血液稀释,保持血容量。平时要多饮水,特别是睡前、早晨起床后,饮1-2杯温开水有益健康。
●降低体重能有效降低血压,并降低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发生。
●具有中风隐患的人往往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无诱因的剧烈头痛、头晕、晕厥,有的突感肢体麻木,乏力或一时性的失视、失语等,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呼吸系病篇
呼吸系病包括哮喘、老慢支、支气管炎、肺炎,肺功能衰竭、睡眠障碍等。
戒烟等于自救
“吸烟危及生命的概率是50%,戒烟等于自救。”这是法国国家戒烟委员会和烟草预防办公室对所有吸烟者发出的警示和呼吁。
如果您选择戒烟,您将选择告别咳嗽气喘、烟灰异味、污浊空气、皮肤衰老、疾病困扰……让我们看看您戒烟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8小时后血液的氧合作用恢复正常,患心肌梗塞的风险开始降低;
24小时后口气清新,肺开始排泄粘液和焦油,患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风险开始降低;
48小时后血液中不再检测出尼古丁;
一周后味觉、嗅觉得以改善;3-9月后呼吸得以改善(咳嗽、气喘减少),肺功能提高5%-10%;一年后患心脏病(如心肌梗塞)的风险减半;5年后患脑中风、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的风险减半;10年后患肺癌的风险减半,患脑血管突发事件(脑“中风”)的风险与未吸烟者持平……
选择戒烟,你就选择了一个健康清新的生活。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严世芸中山医院教授杨秉辉瞿介明华山医院副教授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