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无聊神经症”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张某,53岁,原是某局一把手,虽说不上是日理万机,可大事小事都得从他手里过。他精力旺盛,从不感到疲劳。去年体制改革,张局长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也许过去忙碌惯了,退居二线的张局长浑身不舒坦,开始有点焦燥不安,动不动向家人发火,渐渐地又感到无聊。家人劝他去打打牌,钓钓鱼。可张局长认为玩物丧志,死活不肯去。就这样一天天混日子,老张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更让他感到难受的是成天提不起精神,可是真正躺下去又睡不着。医生诊断他是患了“无聊神经症”。
29岁的雯天生丽质,大学毕业后分到某事业单位工作,婚后家庭幸福美满,暂时没有小孩。雯一心放在小家庭建设上,为了丈夫她可以不去和朋友聚会,放弃和同学的交流。时间长了,她渐渐地感到有一种莫名的空虚,工作上没有任何成就感,回到家里,除了和锅碗瓢勺打交道外,什么事也懒得去做,同原来判若两人。丈夫陪其到医院看医生,什么毛病也没查出来,结果也说是患了“无聊神经症”。
人们对无聊神经症这一名词还不熟悉。国外学者曾在1981年提出所谓的“存在神经症”,主要特点是心情平淡和无动于衷,而且不会随情况的转移而变化。患者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内心没有真正的满足感。其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或者只有轻微的活动减少,但是主观感觉内心空虚。他们很少能同周围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我国专家将其称为“无聊神经症”,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个人无所作为而感到的无聊和空虚,而自己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从而形成一种退却保守的自我封闭心理。
如今人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概念,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成了许多人的企求。但是人的欲望和现实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加之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年代,工作方式、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以及家庭关系都在发生改变,下岗、退休、婚外恋、人际关系紧张和竞争中的失利等,都使原来习惯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有些人产生一些不适应。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势必走到意志消沉一面,从而出现空虚无聊之感。
本病最简单的治疗方法是自我解放,从封闭的、孤独的自我城堡里走出来,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人接触和交往,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者和兴趣,养花植草,钓鱼打牌,外出旅游,都是消磨时光、充实生活的最好办法。离退休者要摆正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作用的位置。对于因家庭关系或婚姻问题引起的无聊和抑郁,应通过积极坦率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双方的家庭责任和夫妻间的情爱,也可付诸法律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