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不是太黏了化验检查告诉你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一些人在抽静脉血化验时,看见自己的血液流入注射器的速度比
较慢,而且呈深红或暗红色时,常常会问护士:“我的血是不是太稠
了?”这反映了人们十分关心自己的血液黏度是否正常,因为很多人
都知道血液太稠可能会引起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人们的上述医学常识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血液中红细胞数
量增多可导致血液颜色变成深红或暗红色,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度
增高。但仅凭肉眼观察血液颜色和流动速度就来判断其是否黏稠既不
科学,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引起人体血液黏度增高的因素很多,如
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多可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一些大
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脂蛋白等增高也可引起血液黏
度增高。此外,静脉血如果含氧量低,血液可呈现暗红色,并非红细
胞过多所致。所以说,要想了解自己的血液黏度是否正常,应该到较
大的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查确定。
化验前的准备对检查的结果有一定影响,化验前三天不要吃含脂
肪或蛋白质太高的食品,化验当天早晨应空腹,但可以喝一定量的白
开水,到医院休息15~30分钟,情绪稳定后再抽血。
血液黏度属于血液流变学的内容,因此在一些医院又将血液黏度
及其有关检查统称为血液流变学检查,或简称为血流变检查。目前,
在医院化验室常用一种十分精密的仪器——黏度计来测量血液黏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血液黏度的影响因素,医生有可能还需要病人
同时进行红细胞比积(反映红细胞数量和体积)、红细胞变形性(反
映红细胞在血流中发生形态变化的能力)、血浆纤维蛋白原等项目的
测试。一般在采血后2~3天可以取到化验结果。
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的切变率(血液流
速的变化率)高,静脉内的切变率较低。在一定的范围内,切变率越
高血液黏度越低,切变率越低血液黏度越高。因此,血液黏度是一个
动态变化值,只有测定不同切变率时的黏度值,才能准确反映人体内
血液黏度的变化。不同黏度计测定时选择的切变率范围有差别,高切
变率时测定的黏度简称高切黏度,反之称低切黏度。
想了解自己的血液黏度是否正常,可通过化验单的报告项目进行
初步判断。化验单上一般都列出各项数据的参考范围(过去称之为正
常值),高于或低于参考范围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正常”或“异常”。
如果血液黏度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并且间隔15~30天复查仍增高,这就说明是高黏滞血症。持续性高黏滞血症说明身体处于一种病理状态。
高黏滞血症可能是血栓病发生的早期表现,也可见于一些易导致血栓栓塞的前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肺心病、恶性肿瘤、急慢性感染等。一旦出现持续性高黏滞血症,而且伴有一些症状,如头晕、视物不清、手指或脚尖发麻等,应及时去医院查明病因,必要时应进行预防性治疗,这对防止或延缓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缺血性中风)等的发作有重要意义。
来源:医学检验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