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些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鼓舞人心的消息:通过一滴血就能知道人身上是否患有癌症,患了哪种癌症。出于对癌症的关注,有许多人四处探问:真有这种神奇的方法吗?
所谓“滴血查癌”,是利用肿瘤标志物诊断肿瘤的一种方法。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生物化学性质与代谢的异常,在体内就会留下一些“尾巴”,医学工作者就是抓住这些蛛丝马迹进行检测,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肿瘤的相关抗原或代谢物不仅存在于血液中,在组织液、分泌物、排泄物中依然存在。因此,用肿瘤标志物查癌并不局限于血液,其他体液、组织和排泄物也是可以检查的。由于肿瘤标志物检测与其他诊断手段相比,具有简单、易行、取材方便的特点,易于被病人所接受,可应用于对原发肿瘤的发现;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肿瘤发展程度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价、肿瘤复发和预后的预测等。
从理论上讲。利用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是成立的,但实际的情况要比理论上复杂得多。因为送些标志物有时在肿瘤患者和健康人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某些时候正常人也可能出现这种标志。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的区别只是表达标志量上的差异,难免会有出入,造成“冤假错案”。一般来说,不同的肿瘤标志物有其相对的器官特异性,但没有绝对的特异性。一种标志物可在几种脏器肿瘤中出现阳性,如癌胚抗原升高可见于结肠癌、乳腺癌、肺癌、脑及泌尿系统的癌肿。同时,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病变,如结肠息肉、溃疡性肝病等,约有25%的人癌胚抗原含量也可暂时升高。因此,不必一看到“阳性”就“色变”,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正—确检测,应提倡几种相关指标的联合测定和动态观察。
对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确实有了很快的进展和很大的突破,前景是好的。近来,有的科研机构研制成了“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只需O.5毫升左右的血就能对12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准确性可以达到80%以上,如果真是这样,则无疑给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理想,道理前面已经讲明了,临床上有些肿瘤的早期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仅用一滴血在短时间内就轻松地查出癌症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肿瘤的诊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除了临床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做CT、B超和病理的检查。媒体的报道大多过于强调新奇性,这就有可能产生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