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购药的错误观念
误区之一:贵药即好药。药品价格的高低是根据药品原材料的成本,生产工艺的难易,产量多少,广告宣传的投入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但药物的好坏却是以治疗作用的强弱和不良反应的轻重来衡量。所以药品价格与药效并无必然的联系,有许多人受"一分钱一分货"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误区之二:新药即好药。新药意味着最新研究成果,但"新"并非衡量药效的标准。经验证明,有些新药经不起时间和临床实践的检验,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病和缺点,以至很快被淘汰。因此,绝不能为了赶时髦而乱用新药。
误区之三:获奖药即好药。有些药品标有获某某金奖、某某银奖的字眼,十分诱人。其实,获奖并不意味着对药品质量和作用作出承诺。很多评奖主要是依据厂提供的宣传资料和产品介绍。事实上,在对送评药品与市售药品的质量和作用进行一致性的验证与监督后,往往发现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四:专利药即好药。一些药品广告往往以标明获专利来提高其可信度。其实获不获专利与药品疗效并没有直接关系。专利是指发明创造人对其发明创造成果在一定限度内依法享有专利权,与药品的质量、作用是两码事。药效如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药品质量、病情轻重、用药剂量及机体对药品的敏感性等等。
误区之五:紧缺药即好药。某某药越是在市场上买不到,越成为抢手货。其实这是人们对市场与药物的关系的误解,市场需求与药品质量及其临床疗效安全是两码事。或因原料紧张,或因疗效不确切而停产,功因制备工艺改进而暂时减产等皆引起市场供应紧张。
误区之六:进口药就是好药。进口药就一定优于国产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许多进口药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但也有些进口药与国产同品种药作用相当,也有少数进口药质量并不太好,但其价格却远远超过同品种国产药。所以不要盲目迷信进口药,而应根据病情实际需要选用药物,做到花少钱、效果佳。
误区之七:品牌响就是好药。药品广告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虽然我国广告法对药品广告也有规定,但仍有不少广告言过其实。而对其副作用则尽量淡化。这是对患者极端不负责,并且还颇具欺骗性。购药时不要轻信一般药品广告,而应向有经验的医生、药师请教以免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