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
多数免疫抑制剂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缺乏特异性和选择性,既可抑制免疫病理反应,又干扰正常答应反应,既抑制体液免疫,又抑制细胞免疫。
各种免疫抑制剂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各作用于一定环节,但其具体的作用点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现仅知道烷化剂主要抑制抗原敏感细胞的活动,阻断免疫母细胞的出现,促进小淋巴细胞的分解,使其数目减少,嘌呤类抗代谢药主要阻断抗原敏感细胞转化为免疫母细胞,并干扰嘌呤的代谢,影响核酸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抗体的形成;甲氨蝶呤主要使免疫母细胞不能产生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和处理,抑制淋巴组织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并破坏淋巴细胞;甘草中所含的甘草苦质(glycyrrhetin)据报道有抑制抗体产生的作用,其另一成分(lx物质)则可阻止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
免疫抑制剂现已广泛用于防止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效果比较肯定。对自体免疫性疾病(包括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性肾炎等)的疗效,尤其是长期疗效,尚难肯定,一般可暂时缓解症状,延缓病变的进展,但不能根治。
免疫抑制剂各具有特殊的毒副作用,应用时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现仅用于器官移植和某些经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而又病情恶化迅速的自体免疫性疾病。此外还须注意:①长期应用,易诱发严重感染,且有可能致癌;环磷酰胺可能引起不育;孕妇应用环磷酰胺、巯嘌呤、甲氨蝶呤或泼尼松可能导致胎儿畸形。②宜采用多种药物小剂量合用,以增强疗效,减低毒性。③在一般情况下,首先宜选用皮质激素,如果疗效不好或不能耐受时,则考虑合用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