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抗血小板药物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抗血小板药物

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除了主要参与止血功能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作用,如血小板可以贮存和分泌血管活性胺类,吞噬异性颗粒、病毒及细菌等,还可能参与炎症反应及血管通透性或张力的改变、免疫过程,同癌症的扩散也有关系。

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动脉硬化的发病、血栓(尤其是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因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目前多限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如缺血性心脏病及血栓性疾病等。

正常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并不粘附在血管内皮上,而当血管壁损伤时,则血小板与内皮破损(如风湿性心脏病的瓣膜、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等)所暴露的胶原纤维等接触,可导致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

血小板粘附在异常或损伤的内皮表面后,血小板互相聚集(第一相聚集),并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它使更多的血小板发生更致密的聚集(第二相聚集),形成牢固而不能解聚的团块(血栓)。由此可见,在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聚集是起始步骤或触发步骤,进而纤维蛋白形成稳固的血栓,因此,抗血小板聚集药在防治动脉血栓疾病上就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除adp外,血小板还能释放5-羟色胺(5-ht)、肾上腺素、组胺等物质,它们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能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的药物对防止血栓形成及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也是有益的。

最近的研究指出,血小板的聚集及释放过程可受前列腺素(pg)的调节。血小板内含有大量pg的前体花生四烯酸(aa)。许多刺激物包括胶原、adp、凝血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等,可激活血小板的磷脂酶而使aa游离出来,然后,aa在pg合成酶(环氧酶)的作用下生成许多不稳定的pg内过氧化物,其中与血小板功能关系密切的是pgg2和pgh2,二者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不大,而其代谢产物血栓素a2(txa2,即在txa2合成酶的作用下由pgg和pgh2所生成)具有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另外,近年来也发现在血管内皮细胞含有丰富的前列环素合成酶,它能使pgg2和pgh2转变为前列环素(pgi2),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而且还能解除已形成的血小板聚集。

综上所述,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和血小板聚集及抗聚集的关系为;当血小板与胶原或凝血酶等接触后,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txa2,诱发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粘附在血管壁上的血小板释放出来的pgg2和pgh2,通过pgi2合成酶被转变成pgi2,以限制或抵消txa2的作用,由此可见人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可能由txa2和pgi2之间的平衡来调节。

此外,除了对血小板聚集有调节作用外,txa2和pgi2对血管也有调节作用,前者使之收缩,后者使之舒张。

因此,药物尚可通过对前列腺素的代谢,如抑制txa2合成酶或使pgi2合成酶活性增加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其抑制pg合成酶有关,在大剂量时因其专一性不强,故txa2及pgi2均可减少,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尚不够理想;但在小剂量时则有一定的选择性。

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新型的药物,目前正在发展中,现仅就常用的几种抗血小板药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简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