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病药
抗酸药多为碱性物质,口服后中和胃酸,因而可减弱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酸分泌过多症。近20年来,随着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以后,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及药物治疗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在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新型抗溃疡药,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剂及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等。常用的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病药可分为以下几类:
(1)抗酸药,又可分为:
1)吸收性抗酸药:此类药物(如碳酸氢钠)口服后,除在胃内中和胃酸外,尚易被肠道吸收而引起碱血症,因此还可用于酸血症和碱化尿液。
2)非吸收性抗酸药:此类药物含有难吸收的阳离子,口服后只能直接中和胃酸而不被胃肠道吸收。有些胶体制剂(如氢氧化铝凝胶、三硅酸镁)除能中和胃酸外,尚能在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以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面的腐蚀、消化作用。
(2)其它治疗消化性溃疡病药,其中包括:
1)H2受体拮抗剂:此类药物通过选择抑制H2受体而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
2)质子泵抑制剂:系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H+-K+-ATP酶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的一类药物,如奥美拉唑。
3)胶体铋剂:此类药物由于其胶体特性可在胃粘膜上形成牢固的保护膜并通过铋离子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杀灭作用而发挥抗溃疡作用,如胶体碱式枸橼酸铋、胶体果胶铋等。
4)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此类药物可能系通过降低壁细胞cAMP水平而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发挥抗消化性溃疡作用,如米索前列醇。
5)选择性抗胆碱药:系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毒蕈碱受体而减少胃酸分泌,如哌仑西平。
6)其它:如硫糖铝、甘珀酸钠、胃膜素、丙谷胺等,分别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而发挥抗消化性溃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