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均为多发病。脂质代谢紊乱所致的高脂血症与其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已知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较正常人*为高。
血浆中的脂质有胆固醇(C)、胆固醇酯、甘油三酯(TG)、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等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其中游离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其余脂质都与球蛋白结合成脂蛋白。脂蛋白按其密度的不同及纸上电泳时性能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四种。①乳糜微粒(CM);含蛋白质(1%~2%)及胆固醇(2%~7%)量最低,而含甘油三酯量最高(80%~95%)。其功能主要是运转外源性甘油三酯。血浆中乳糜微粒升高可引起明显的高甘油三酯血症。②极低密度脂蛋白(前β-脂蛋白,VLDL):含蛋白质(5%~10%)及胆固醇(10%~15%)量也低,甘油三酯量较高(55%~65%)。其功能主要为运转内源性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则产生高甘油三酯症和高胆固醇血症。③低密度脂蛋白(β-脂蛋白,LDL):含胆固醇量(40%~45%)最高,甘油三酯含量较低(10%),含蛋白质25%。其功能为运转外源性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产生高胆固醇血症。④高密度脂蛋白(a-脂蛋白,HDL):其蛋白质含量最高(45%~50%),甘油三酯仅含少量(2%),胆固醇量为15%~20%。其血浆浓度增高一般不致引起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一般分为下列几种类型,以Ⅱa、Ⅱb、Ⅳ三型为较多见。①Ⅰ型:甘油三酯特别高,胆固醇正常,罕见。②Ⅱa型:胆固醇显著增高,甘油三酯正常,较多见。③Ⅱb型:胆固醇显著增高,甘油三酯稍高,较多见。④Ⅲ型: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明显增高,少见。⑤Ⅳ型:甘油三酯显著增高,胆固醇正常或稍高,又称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较多见。⑥Ⅴ型:甘油三酯很高,胆固醇稍高,又称混合型高甘油三酯血症,少见。
主要作用为降低血浆甘油三酯的药物有烟酸、氯贝丁酯(安妥明)等,适用于Ⅳ型高血脂症,亦可用于Ⅲ型及Ⅴ型。主要降低血浆胆固醇的药物有亚油酸、考来烯胺等,适用于Ⅱa型,亦用于Ⅱb型。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由于脂质代谢紊乱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而引起,其病理变化首先是胆固醇及其他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着,继而内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局限性增厚,形成斑块,然后逐渐形成粥样物。因此,调整血脂代谢可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调整血脂药可分为:
(1)影响脂质合成、代谢和廓清的药物按其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又可分为①烟酸类,如烟酸、烟酸肌醇酯(参见本章“5”)、阿西莫司等;②氯贝丁酯类及苯氧乙酸类,前者如氯贝丁酯、非诺贝酯等,后者如吉非贝齐等;⑧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2)影响胆固醇及胆酸吸收的药物如考来烯胺等。
(3)多烯脂肪酸类药物如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等。
还有一些其他类别的药物,如钙桔抗药,亦具有调整血脂代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