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的临床新用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G)是现代成分输血的重要进展之一,自80年代首次用于临床以来,其范围和适应证日趋广泛,现择要介绍如下: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近年的研究表明,充血性心衰退者的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激活状态,表现为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水平的异常升高。目前对充血性心衰虽不乏很好的治疗方法,但仍不能阻止病情的渐进性恶化,病死率和致死率颇高。在2001年第1期美国心脏学会出版的权威刊物《循环》杂志上,挪威学者Aukrust报告,40例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的心衰患者,应用IVG0.4克/公斤体重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天,尔后改为每月1次,再用5个月(配合常规疗法)。结果,70%的患者心泵血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血中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呈现显著的抗炎作用。认为这一措施有望成为慢性心衰的常规疗法。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为血液系难治性疾患,传统疗法为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前者撤药不易,后者副作用显著。近年试用IVG按照每公斤体重0.3~0.4克剂量静脉滴注,5天为1疗程,总有效率71%。其中血小板升至10万/升以上者达5.4天。如配合长春新碱或甲基强的松龙,有效率可升到86%~100%,最适合常规疗法无效的紧急情况(手术、分娩、脑出血)。
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国外新近用IVG治疗7例本病,每公斤体重用0.4克,头两个月每周1次,两个月后每两周1次,最后两个月为每3周1次。6例病情明显改善,生存期延长,无副作用。
治疗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综合征,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近年认为,血中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可反馈性地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中和引起异常免疫反应的抗原,调节细胞因子活性。单次大剂量(2克/公斤体重)给药,可使川崎病患者迅速退热,病情缓解。
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近年试用IVG治疗本病和Evens综合征。方法为每次每公斤体重0.5~1克,连用3~5天,可较快抑制自身抗体的合成,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中和患者血中的抗红细胞抗体,抑制溶血现象。疗效迅速可靠,特别适于急需控制溶血的病例。
用于免疫缺陷性疾病:近年认为,无论是原发性(如IgG亚类缺陷病)或继发性(如骨髓移植后)的低IgG血症,均为使用IVG替代的适应证。如应用常规剂量每月1次,连用5个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伴IgG亚类缺陷病,有效率达91.6%,明显优于其它药物。
治疗感染性疾病:IVG含丰富的抗多种病毒、细菌的活性抗体;能直接中和致病抗原,对抗炎性因子的产生和活性;含有抗人白介素-1、白介素-6等细胞因子的抗体,起到即刻消炎的功效。对于治疗难治性细菌感染和预防高危人群感染,按0.2~0.3克/公斤体重每日1次给药,用1~3天,有效率达100%。按上述剂量每2~4周给药1次,对艾滋病患者的继发感染、预防巨细胞病毒引起的间质肺炎,效果亦十分明显。
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研究发现,给予IVG每月1次,持续两年(用量同上),可稳定患者病情,改善生活能力,降低症状恶化率。
其它:按每公斤体重两克量治疗重度心肌病、重型再障,常规剂量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慢性脱髓鞘性神经疾患、难治性癫痫、病毒性脑炎、过敏性紫癜、获得性VⅢ因子抑制物症、慢淋白血病、重症肌无力、激素依赖性哮喘等亦颇为有效。
本剂安全性高,注射30分钟内偶见畏寒、发热、头痛、胸痛、恶心、焦虑等流感样反应。少数者可引起急性无菌性脑膜炎、高粘滞血综合征、一过性肾功能衰退、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哮喘、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停用或对症治疗后即可很快恢复,减慢滴速也可缓解上述不适。
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