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抗高血糖药Mitiglinide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抗高血糖药Mitiglinide

由日本Kisses制药公司研制的抗高血糖药Mitiglinide(曾用代号:KAD-1299,S-21403)已进入Ⅲ期临床实验,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本品为Mitiglinide的水合钙盐形式,分子式为C38H48CaN2O6.2H2O。

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β细胞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糖尿病病人中,该类型占90%。Mitiglinidede的作用机制类似于磺酰脲,但用药后的起效速度比磺酰脲更快;而且该药的作用持续时间不长,可仅降低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而避免了持续降糖引发的血糖过低。

本品可使胰岛素β细胞上的K+-ATP通道关闭,使细胞内Ca2+浓度增加而使细胞外含胰岛素的囊泡脱粒。另有实验表明,Mitiglinide抑制的是ATP敏感型K+通道中的Kir 6.2/SUR亚型,且主要是其中的Kir 6.2/SUR 1亚型。

体外实验表明,Mitiglinide能刺激离体仓鼠胰岛标本(包括胰β细胞瘤HIT-T15细胞系和葡萄糖应答的胰β细胞瘤MIN6细胞系)分泌胰岛素,且在10nmol/L-1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Mitiglinide能与磺酰脲受体较好结合,且对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受体有不同的亲和力,如其能有效取代3H-格列本脲(3H-glibenclamide)与HIT-T15细胞微粒体中的磺酰脲受体结合(Ki=12.6nmol/L),解离常数(Kd)和最大结合力(Bmax)分别为(0.37±0.03)nmol/L和(2.1±0.20)pmol/mg蛋白;在MIN6细胞系中,本品取代3H-格列本脲的Kd和Bmax分别是0.61nmol/L和8.70pmol/mg蛋白;而与大鼠心肌细胞微粒体上的磺酰脲受体的亲和力则较低(Ki为53.1μmol/L)。

电生理研究表明,Mitiglinide能抑制ATP敏感的K+通道的开放程度,在浓度为10μmol/L时,可使该通道完全阻断。该药还能使胞质膜去极化。

在用离体大鼠胰岛小体所做的试验中,Mitiglinide能刺激Ca2+进入细胞,但仅限于细胞外Ca2+,不能移动细胞内钙池中的Ca2+。在正常细胞外K+浓度下,Mitiglinide(10μmol/L)能促进D-葡萄糖引起的离体大鼠胰岛素小体的胰岛素释放,但对处于细胞外高钾浓度(30mmol/L)中的胞浆膜去极化的胰岛小体则无作用,且对Ba2+引起的胰岛素释放也没有影响。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Mitiglinide抑制钙离子载体的活性并非是直接作用于Ca2+,而是与其阻断ATP敏感的K+通道有关。

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Mitiglinide能剂量依赖性地刺激大鼠离体胰腺条和离体灌注胰腺分泌胰岛素,在药物浓度达到100μmol/L时,胰腺条标本的胰岛素分泌量达到最大,为原分泌量的10倍以上。Mitiglinide的药效依赖于外界葡萄糖的存在,当外界D-葡萄糖浓度为2.8和6-16.7mmol/L时,本品能明显增加离体大鼠胰岛条的胰岛素分泌量,而撤除D-葡萄糖后,其作用亦随之消失。

在整体动物实验中,本品对大鼠和犬均表现出明显的降血糖作用。经口给予实验动物Mitiglinide(0.1-0.3mg/kg)后0.5-1小时内,动物血浆葡萄糖最大降低幅度可达40%-43%,药物作用在用药2小时后消失。实验还观察到,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伴随着血中胰岛素水平的升高,峰值出现在药后1-2小时。糖原水平未见变化。

本品能改善药物(链脲毒素,streptozotocin)所致的轻度或重度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餐后高血糖和糖尿病并发症症状。将1-10mg/kg的Mitiglinide和含10千卡/kg的流质饮食一并灌胃给予2型糖尿病大鼠,0.5-2小时后,实验大鼠的血糖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作用持续约3-5小时。

给链脲霉素所致的糖尿病大鼠连续使用Mitiglinide(10mg/kg,bid)17周,可以明显降低用药大鼠的餐前血糖和血红蛋白1Ac的水平,而大鼠胰岛内的胰岛素含量和糖原含量未见变化。在临床实验中,2型糖尿病病人在每日3餐前服用Mitiglinide 5mg,为期1周。结果表明,该药能明显降低用药者早餐后的血糖水平(从261mg/dl降至181mg/dl),并对病人全天的血糖水平亦有改善作用(从3070mg.h/dL改变为2464mg.h/dL)。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如血糖过低等)发生。

目前,Kissei公司已在日本进行Mitiglinide的Ⅲ期双盲比较临床实验,同时,其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授权法车Servier公司在欧洲、非洲和其他一些地区进行的该药Ⅲ期实验也已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