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避孕糖丸有望出现
本报讯(舒华译自www.sciencenow.org):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糖类化合物能在不影响激素水平的情况下造成小鼠不孕。一项新研究介绍了第一种通过造成精子畸形而防止小鼠怀孕的口服雄性避孕药。
其他雄性避孕药都会扰乱睾酮水平——这种激素是精子产生所必需的——以便将精子产量降为零。首席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的糖类生物学家Frances Platt表示:“这里的差异在于小鼠仍能产生精子,但它们并不起作用。”如果这种口服避孕药对人有效,将会很快投放市场,原因在于已有证据表明该药能够安全地用于高雪氏症(Gaucher's disease,一种人类代谢疾病)的治疗。
Platt及其同事是在研究该药对鼠类代谢疾病的效果时偶然发现它的避孕能力的。施用该糖丸的雄鼠没有产生后代。研究人员知道这种药(一种名为NB-DNJ的烷基化亚氨基糖)能够抑制一种参与精子生成的酶,于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给6只雄性近交系小鼠饲喂5周的NB-DNJ,然后将每只雄鼠与4只不同的雌鼠饲养1周。在最初3周里,雄鼠保持了繁殖能力,但它们在随后的几周内尽管性行为频繁,却没能产生后代。这可能是由于畸形精子缺少一种受精所必需的结构——顶体。但是就在停药3周后,生育率就恢复了正常。此外,动物的激素水平并未发生改变。研究小组在12月10日的《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了他们的发现。
Platt表示,在高雪氏症患者中,该药物唯一的副作用就是几星期后就能消失的腹泻。但她认为即使这个问题也有望避免。小鼠避孕所需的剂量是治疗高雪氏症患者剂量的1/10。
然而,纽约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Susan Benoff告诫说,NB-DNJ是否能成为有效的人类避孕药仍需观察。她指出,比起实验中所用的近交小鼠品系,人类对这种药物的反应可能更加多种多样。但她说,如果有效的话,那么这种糖丸就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如果证明了该方法对人类有效,那么男性可能成为计划生育中更加主动的参与者。”
科学时报电子版
200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