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1)选择有效药物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务必使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某些革兰阳性杆菌。链球菌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对青霉素常保持敏感,所以宜选用青霉素。不能用青霉素时则可考虑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链球菌感染不宜用庆大霉素,因为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是不敏感的,因而无效。
要考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的耐药菌株相应增多。如葡萄球菌的多数菌株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抗假单胞菌青霉素耐药。淋球菌耐青霉素类的菌株也日益增多。一些曾经有效的药物逐渐失效(或减效)。所以,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还要考虑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透过血脑屏障性能好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后两者仅在脑膜受损时可透过),可用于中枢感染。而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则只宜用于中枢以外的感染。大环内酯类在胆汁中的浓度高于血清浓度,对胆道感染有利,但氨基糖苷类的胆汁浓度甚低,不宜选用于胆道感染。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在尿液中浓度甚高,对于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只要用低剂量就有效。
(2)应用方法合理选定药物以后,还要根据其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确定给药方案。如中效磺胺,应按照其t1/2间隔,1日给药2次,过少就不能维持有效血浓度,过多则可致蓄积中毒。具有抑菌性质的药物常要求在体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以维持其作用。而繁殖期杀菌性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间歇冲击疗法),以发挥杀菌作用。
(3)防止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药浓度过高有密切关系,主要原因有四:
1)不适当地增大剂量或增加给药次数,均可导致药物蓄积而产生不良反应。
2)不适当地联合用药:同类药物的联合应用,除抗菌作用相加外,毒性也是相加的。如氨基糖苷类中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常导致其耳、肾和神经肌肉阻滞毒性增强。不同类的药物联合应用也可导致某些毒性增强,如氨基糖苷类和强效利尿药联合应用可导致耳毒性增强;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联合往往可导致肾毒性增强等。
3)不合理的给药方法:不合理的给药方法常可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如氨基糖苷类药物若进入血流过快,可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由于神经肌肉阻滞而导致呼吸抑制。因此,这类药物不可直接静推,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4)防止过敏反应:许多抗菌药物可致过敏反应,甚至发生严重的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为了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用药前应了解既往药物过敏史。必要时可进行皮肤敏感试验来加以判断。
(4)避免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而使药物失效是当前抗菌治疗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都有较高的耐药率。为此,要掌握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用那些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加强用药的目的性,不要无目的地应用。还要避免频繁地更换或中断抗菌药物以及减少抗菌药物的外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