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骨折患者牵引的护理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关键词】 骨折

牵引在治疗骨与关节损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骨科临床应用广泛,牵引既有复位作用又有固定作用,可以稳定骨折断端、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保持功能位,便于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总结我院2003-2005年143例骨折牵引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3例,男78例,女65例。年龄18~83岁,65岁以上占45%。股骨颈骨折53例,粗隆间骨折24例,骨盆骨折19例,股骨干骨折12例,颈椎骨折伴脱位10例,关节脱位8例,肱骨髁上骨折5例,其他12例。分别给予皮肤牵引、兜带牵引、骨牵引。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主动与患者谈心,了解患者的思想变化,进行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不能参加户外活动,心理压力大,护理人员必须开导患者,引导患者读书及欣赏音乐活动,丰富生活,消除焦虑,利于疾病康复。做好宣教,告诉患者与家属,不可随意放松或减轻牵引重量,应保持牵引绳与滑车在一条直线上。如坠地或旁靠床栏,应及时纠正。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肢体血液循环,有无青紫、肿胀、发冷、麻木、疼痛等感觉障碍,一经发现及时处理。对新上牵引的病人,应列入交班项目,加强巡视,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患肢血循情况。尤其是皮肤牵引的病人若出现青紫、肿胀麻木、运动障碍、脉搏细弱或摸不到应及时报告医生,仔细检查分析原因,及时处理,以防止由于压迫而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缺血性挛缩。对骨牵引患者还应注意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现象。对骨牵引结合小夹板固定者应注意观察夹板扎带松紧度并及时调整,骨折初期肿胀每日加重,故扎带应每天做一定放松,当一周左右后肿胀逐渐消退,扎带松动应及时扎紧,以保持1厘米左右的移动度为宜。

2.3 保证正确的牵引位置为保持反牵引,床尾应抬高,皮牵引抬高10~15cm,骨牵引抬高20~25cm;颅骨牵引则应抬高床头。随时注意胶布、绷带有无松散脱落,尤其是皮牵引患者,如有松散或脱落应及时处理。

为维持牵引的有效性,宜保持牵引重物的悬空,并适当垫高牵引方向的床脚15~30cm,利用身体的重量作为反牵引力,同时也防止反牵引力大于牵引力。每日检查牵引绳与滑车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有否在滑车内脱出。检查牵引绳是否有部分断裂以防止在牵引过程中突然断裂,造成骨折再移位并产生剧痛。同时要及时调整牵引重量。骨折初期患者肌肉常有保护性收缩,故牵引重量要大,待数日重叠畸形纠正后改维持量。特别是横断骨折,常易产生过渡牵引而影响骨折的愈合。牵引的重量因人而异,肌肉发达者易大,瘦小者则相应减少。为防止未及时调整重量之误,应在牵引1~2天内测量肢体的长度或及时摄片,根据骨折矫正情况及时调整。

2.4 重视无菌操作骨牵引是一种操作,对每一个需做牵引的患者,在其相应的部位按正规手术要求备皮,然后供医生操作,做好的骨牵引后,如敷料有渗血,应及时更换,并在穿钉处每日用75%酒精滴注一次,持续一周以保持无菌[1]。同时应保持针眼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局部不受触碰,不受湿污,特别是夏天更应防止汗水渗入针孔及蚊蝇叮咬。如牵引发生偏移原位,切不可将牵引针推回去,应严密消毒后送回,以免发生骨髓炎。

2.5 保持合适的体位合适的肢体牵引体位对肢体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如肱骨踝上骨折因肿胀严重需要牵引复位时,患肢要抬高,牵引方向前远方,才能达到复位消肿的目的。

2.6 定期为患者做清洁卫生护理如洗头、擦浴等,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保证休息。如病情许可,可教会患者在床上借助拉手用便器大小便等。

2.7 积极预防褥疮 牵引病人由于长期仰卧,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受压过久易产生褥疮,因此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褥清洁、平整、干燥,每隔1~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向健侧翻5°~ 10°,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位并呈一直线,将枕头放于腿下并支持背部,教会病人自主翻身法,病人以头枕部、双肘部离开床面[2],定时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出部。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