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在刚刚过去的炎夏里,不少人由于过度贪凉、缺乏运动,导致身体的抵抗力有所下降。
入秋后,秋风在送来凉爽的同时,也给不少疾病的传播以可乘之机。近来,本市各大医院接诊的感冒发烧、关节炎、肠胃炎患者明显增多。
专家提醒,天气转凉,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要注意预防以下这些疾病。
预防感冒,
关键是增强抵抗力
年轻白领小章在一所写字楼上班。和许多同事一样,小章的整个夏天基本都是在“空调送爽”中度过的,很少到户外运动,饮食上也是怎么凉快就怎么吃。没想到刚刚入秋,她就咳嗽、流涕不止,还发起了高烧。
据医生介绍,入秋后,感冒发烧病人明显增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长期高温侵袭下,不少人过分贪凉,户外运动又少,导致综合抵抗力下降。到了季节交替时节,各种细菌、病菌很容易滋生。老人、孩子和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就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儿童在受凉后,很容易引起感冒、咳嗽、流行性腮腺炎、支气管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
除了出现流涕、鼻塞、打喷嚏等普通感冒症状的病人骤然增多外,入秋后,患“胃肠型感冒”的病人也较多见。这类感冒的特点是先拉肚子后发烧,那些常见的感冒症状却并不明显,由于症状很像胃肠病,所以很容易被误诊。“胃肠型感冒”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因此患者更要注意饮食上的调节,多吃一些清淡的、易消化的半流食,如米粥、面汤等。
专家建议,在这一季节抵御感冒和各类呼吸道疾病,不仅需要注意保暖、增加营养,更要加强身体锻炼。秋季特别适宜登高爬山等运动。此外,在平时养成慢跑的习惯也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过分贪凉,
肩周炎、颈椎病频发
王大爷这几天频频往医院跑,原来是老毛病———肩周炎又犯了,发作的时候连抬一抬手臂都觉得困难,一吹风还会觉得浑身关节隐隐作痛。在医生的询问下,王大爷说,今年夏天实在太热,退休在家的他几乎离不开空调,有时候晚上即使不开空调也总要光膀子吹电扇才能入睡。
近日,不少医院的骨科门诊和理疗室里病人骤增。他们大多和王大爷一样,在炎炎夏日里过分依赖空调、电扇,或者在夜晚过于贪凉。秋风一起,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老毛病便纷纷来“算账”。
专家分析,由于人体在夏季出汗较多,毛孔经常处于打开状态,吹空调时间过长,寒气就会在不知不觉间侵入人体。当时会觉得凉爽舒适,可等天气一凉,各种老毛病就悄悄找上了门。夏天的寒气淤积在腿上,就容易导致入秋后出现关节肿胀、刺痛等症状,严重者连走路都会觉得不舒服。寒气积聚在颈椎、肩周,天凉后就会导致这些部位酸胀难忍。一些严重的颈椎病患者除了颈部活动受限外,还伴有眩晕、恶心、上肢麻木等症状。
专家指出,天气转凉后首先要注意保暖。颈椎病患者别忘了系上丝巾,肩周炎患者不要穿露肩的衣服,关节炎患者尤其要注意腿部的保暖。如果症状严重,则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胃病患者,
当心旧病复发
除了上述两类由于夏季生活习惯不当,导致疾病“秋后算账”的病人之外,不少“老胃病”患者在这一季节也要特别当心。
据临床统计,10月是慢性胃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高峰期。这主要是由于秋凉后,气温、湿度、气压、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再加上工作压力过大、精神长期紧张、吃饭不定时等因素,就更容易导致胃病发作。
一般来说,胃溃疡的症状是在饭后出现胃部疼痛,而十二指肠溃疡则正好相反,是在空腹状况下易出现疼痛反应,有时也会在夜间发生。
专家提醒,胃病患者在这一季节尤其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的保暖,以免冷刺激引发胃肠痉挛。在饮食上要以“温、软、淡、素”为主,进食要注意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尽量少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需用药一定要在饭后服或先向医生咨询。
预防“秋燥”,
从多喝水做起
干燥,是不少人在入秋后的第一反应。口干舌燥、鼻腔出血、嘴唇干裂、干咳频频,这些其实都是“秋燥”的症状。
干燥的空气,不但会使各种细菌及病菌加速繁殖和传播,还会导致人体皮肤黏膜的水分加速蒸发,再加上人体在夏季流汗很多,致使身体的许多组织还处在水分不足的状态。因此,皮肤干燥、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大便干结等一系列症状就会频频出现。此外,秋燥的一系列症状还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
改善“秋燥”症状,关键是要注意补水。平时要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经常出现干咳无痰、胸闷气紧症状的患者,不妨多吃些梨。因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的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