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在上任葛兰素史克(中国)(以下简称GSK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整整1年后,黄秀美第一次接受了媒体的专访。黄秀美称,她正在对GSK中国进行体制方面的改革和转型,并相信经过一年的调整后,GSK中国已经蓄势待发。
在大型跨国制药公司的大中华区总裁中,黄秀美是惟一的女性,而且是中国人,这让业界对她充满了好奇。身材娇小、衣着朴素的黄秀美讲话声音清脆,语速较快,略带广东福建一带的口音,按照常理,记者猜测她是香港人,没想到她一口否定:“不,我是福建人。”这让同是福建人的记者感到既吃惊又亲切。黄秀美祖籍福建泉州,黄家是当地的大户,祖父因被指会给家族带来不吉利的事情,被迫只身来到台湾南部定居。黄秀美出生在台湾,197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药学系,1年后进入制药公司工作,之后就没有离开过制药行业,至今整整有30年。在来大陆工作之前,她担任葛兰素史克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总裁。
黄秀美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这不仅因为她是女性,更因为她在交往的细节中,无论对什么人,总是让你感到特别的细致的体贴。有3个细节让记者印象很深。细节之一,去年12月8日,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新闻发布会上,作为这个奖项的赞助商,黄秀美与卫生部、学会的领导一起坐在主席台上,当她发言时,记者注意到她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除了像其他发言人那样面对台下的听众外,她时而会90度侧转身体,面对同坐一排的主席台上的诸人。记者虽有三天两头参会的阅历,但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发言风格。无疑,她希望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到她在与之说话、沟通。细节之二,她特别对记者强调她是福建人,她不想拉大与周围人的距离,哪怕是台湾和大陆这样的距离。细节之三,也是最让记者感动的是,在采访中每回答完一个问题,她总会体贴地问记者:“可以了吗?这样回答了你的问题吗?”
透过一举一动,黄秀美给人的感觉不是一个有距离、让人敬而远之的跨国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而更像是办公室邻座的同事,让人感到亲切、体贴、朴素。但是,听她回答记者提问,你就能感到她的思想高度和眼光:她强调的是希望能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能帮助政府应对变革中的挑战,共建和谐社会;她表达的意愿是与中国企业合作,促进创新;她称自己是一座沟通中外、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她正在让GSK中国转型,从经营模式到业务重心。
对话
最大的挑战是应对环境
记者:在你上任后的这一年,整个行业处在规范和调整之中。你觉得对你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黄秀美:我大约在15年前来到大陆,有一个强烈的印象是,到处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一直到现在,这种变化的速度只会更快。作为企业,最大的挑战是怎样应对剧烈变化的环境。由于发展变化太快,因此最大的挑战就具体变成了人才的挑战——人才培养不能应付整个环境的变化。
中国政府提出要创建和谐社会,把创新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我非常敬佩。在剧烈变革的过程中,政府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创造一个对全中国人民最有利的环境,如何在促进创新和保证人人享有健康中取得平衡,这对政府的挑战非常大。在医药行业,政府在推动价格改革、推动发展社区医疗等,这里所蕴藏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改革和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作为企业经理人,我有责任与政府合作,帮助政府达到所要达成的目标。我的挑战是怎样作为政府的长期伙伴,帮助中国政府应付这些挑战,帮助政府尽快找到在这个平衡过程中如何采取一个能够长远发展,对企业有利、对人民有利的策略。我觉得责任非常重大。葛兰素史克愿意作为政府的长期合作伙伴,与政府共创未来。
记者:这两年,GSK中国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沉寂,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举措。你来了之后将采取什么措施推动GSK在中国的发展?
黄秀美:业界可能会觉得葛兰素史克在过去几年有点迟缓的现象,其实我们是在改善体制,在转型。一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不允许员工采用任何不正当的手法去做生意。做什么事情都要看得长远,必须建立医生跟药界之间的信任、医生跟病人之间互相的尊重。如果不是这样,即使这个企业原来做了很多的好事,也只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得更多,要让大家共赢,GSK的最终目标是延长人类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从这个出发点做事,我相信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达到这个崇高的目标。
在具体的推进中,我们制定了很多规范,要求员工很好地执行;我们还建立了很好的机制,去检查员工是不是确实执行了。我们给员工最好的待遇,相对地也希望员工遵守公司的规定,希望员工有长远的信念,以公司为荣,以公司的宗旨为目标,随着中国的成长、公司的成长而成长。
记者:那么,在具体的组织机构上有没有进行调整?
黄秀美:有两个主要的调整方向。与其他公司不一样,GSK既有处方药,也有疫苗、OTC。从性质看,大家觉得这是三个独立的不同性质的业务领域。其实这几个领域中有很多可以互相协调、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所以我现在进行的组织上的一个最大调整是,希望大家以团队合作、共创未来为宗旨,而不是各立门户,划界设限。这个调整在过去一年已经有很大进展,而且已经看到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个变革是,我走“本土化”路线。过去,中国需要很多不同国籍的人把国外的经验带进来,但本土人才成长的速度、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态度令我非常鼓舞,已经有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人迅速成长起来,所以我的方向就是加速训练本土人才。之所以走“本土化”路线,是因为我认为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有很大的区别,不懂得中国文化和当地市场的状况很容易制定不正确的策略。
现在,这个变革和转型已经收到成果,内部良好的机制已经完全建立,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发展研发上了。现在GSK可以说蓄势待发,我们的远景是要把中国做成GSK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虽然这个目标距离我非常远,但我希望通过政府鼓励研发、鼓励创新,通过合作,加速这个目标的达成。
最重要的是要沟通
记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较大的差异,你在走“本土化”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你在中国做出的决策,总部不能理解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么说服他们?
黄秀美:中国人看事情的角度和西方人看事情的角度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很多事情不能解决是双方的原因,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缺乏相互的沟通和了解。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沟通,沟通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在亚太地区做了十几年,跟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的人都有过很多的交流,所以我非常了解他们的情况。同时,我是中国人,并且来中国比较早,我非常了解中国文化。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实行“本土化”的原因,我刚好是一座桥梁,把西方人的想法跟东方人的想法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是互利的,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对方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取其精髓。
记者:据说GSK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具体来说,在这个研发中心的筹建中,你是怎么与GSK总部沟通的?
黄秀美:最早有一种说法,说在中国知识产权很容易被侵犯、有很多造假行为。这种印象会令西方人却步。但我首先告诉西方人,你先来看。我们把中国最好的给他看,让他因此树立信心;第二个要做的,我请来在国外受过培训的中国人,按照国际的规范,做出国际水平的东西。现在他们看到我们做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品质的研究,树立了信心。我还会告诉他们最近在中国发生的具体进步案例,了解这些之后他们会更有信心。我觉得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的问题。
记者:GSK将在中国建立的这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是否有具体的计划,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
黄秀美: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合并为GSK的两个公司早期在中国都大力投资制造行业,目前有4个非常大的制造厂,合并之后,这些制造厂的产能超过了供应需求。第二阶段,从制造业渐渐转到研发。这项工作陆陆续续进行着,只是进入一个新阶段需要有非常审慎的考虑,要有很好的计划和长远的规划。我的风格是要做的话就做最好,不然就不做。
目前,陆续有很多R&D的人来到中国,我要让他们知道中国的投资环境正逐步规范化。同时,总公司在做出向中国投资的决定时,也必须让股东认可中国的营运环境一直在往好的方向改善和发展。对制药企业来说,我们希望在中国的投资环境是可预期、透明的,沟通非常畅通的,这对葛兰素史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