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医药制售企业的超级博弈整一个月后,西安杨森依然采取“集体缄默”的战略。有关专家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实际上在医药制售领域,制药企业往往占据着主动地位,掌握着话语权,南京医药的叫板体现着制售矛盾激化以及医药供销关系的错位。
供销利益矛盾激化
记者注意到,在南京医药暂停进购杨森药品后,很快得到业界的声援。每年购进西安杨森产品达1.6亿元的山东最大的医药分销企业声称将全面停购西安杨森药品;重庆一家年销售额过25亿的销售企业也已表示,将公开支持南京医药的立场和行动。而此前,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撤柜品牌药、PTO(药店贸易联盟)撼动上游生产商,如今商业分销企业也加入战场。
据相关人员透露,南京医药一年销售西安杨森的产品4.18亿元,占据了西安杨森的全国总销量的10.25%。也就是说,如果按每年251个有效工作日平摊,只要双方合作暂停一天,西安杨森就将损失销售收入160万元以上,一个月就将损失3400万元左右。
西安杨森是首批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之一,自1989年正式投产以来,南京医药就为其承担着在江苏及附近区域的产品经销工作,至今已有18年战略合作关系。南京医药是西安杨森最大的经销商,而西安杨森则成为南京医药最大的供应商。
仅2006年,南京医药销售西安杨森产品总量达到4.18亿元(含税),占西安杨森国内整体销售的10.25%。南京医药财务数据显示,2006年南京医药购销西安杨森药品占西安杨森国内销售额的10%以上,但南京医药的分销成本却达到了3.89%。数据表明,西安杨森相当一部分产品价格是国内同类的四五倍,有的甚至高达30倍。南京医药希望分销渠道费用由原先的1.74%提升到3%-4%。
据南京医药有关人士介绍,现时南京医药共代理西安杨森23个药品品种,“2006年整体销售毛利在1.55%-1.74%,1.74%还包括了药店零售部分。整体来看,分销他们的产品我们是亏本的,边际利润贡献为负值。”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北京采访了一些医药商业企业。据他们透露,目前医药行业的供销关系是错位的,经销商根本没有话语权,特别是在返还利益方面,制药企业经常推迟兑现甚至不兑现。
订单式供应链新模式
南京医药此次叫板,实际是想“建立一种新的集团化的供应链”,这种“新的供应链”是指“订单式的合作”。即南京医药以5年为一个基数,基于2006年西安杨森品种的销量,与西安杨森签订20亿元的订单合同。西安杨森按订单进行生产,赚取生产环节的利润;南京医药负责分销,赚取营销环节的利润。对南京医药而言,这样的合作可以帮助其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利润。
而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供销双方的不对等关系,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实力问题。西安杨森作为品牌合资企业,其旗下OTC产品吗叮啉、达克宁、派瑞松等都是大品牌,处方药产品利润空间也相对较高,这使得其在与下游分销商的谈判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
而此次南京医药敢于“公开叫板”,也与其实力的增强有关。除了分销渠道,南京医药旗下还拥有分布于苏、皖、闽三地的近千家零售药房,具有较强的终端销售能力。更重要的是,自去年南京推行二级医院药房托管后,南京医药目前已托管了130多家医院药房,这使得其终端控制实力大增。去年,南京医药已跃居全国医药分销商排名第四,是华东地区的主要分销商之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说,医药制售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显示出了供销关系的错位。由于医药行业是特殊行业,药品制造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销售商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一般在定价、利益分配等方面供应商手中掌握着话语权。南京医药的“公开叫板”,可能会给医药制造和销售环节带来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