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对167例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适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保持乐观态度,正确对待疾病,杜绝轻生事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命。
【关键词】 白血病;心理问题;护理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1]。白血病患者除了承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外,还要面临社会、家庭、经济的巨大压力,从而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反应,这些反应都不是一般药物、护理所能解决的。因此,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规范化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极其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167例,男92例,女75例,年龄12岁~78岁。
1.2 典型资料 患者焦某,男,38岁,东北人,工人,以急淋白血病入住的第3日,由于医护人员言语不慎,患者得知身患白血病,惊恐不已,赤脚奔跑下楼回家,于当日晚因脑出血死亡。患者李某,男,24岁,河南人,农民,以急淋白血病收治,在其化疗间隙,双亲从家乡远道来探望(3 a未见面),患者悲伤过度,情绪失控,1 h后脑出血死亡。
2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知悉患白血病后,其心理反应分为三个阶段[2]:情绪休克期: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休克”、“不相信”、“不听话”、否认态度,抗议与愤怒,继而出现忧郁、恐惧、紧张、睡眠障碍、无助感及绝望感(有自杀倾向);求索与退缩期:患者千方百计探索民间治疗方案,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计划或治疗方案;知命与平静期:患者较能平静地面对即将发生的事实,治疗合作,轻度抑郁、焦虑,晚期处于消极被动应付、无望及无助状态。
3 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3.1 否认 这种反应会延误人们采取积极地措施。
3.2 由疾病本身所致的心理问题
3.2.1 恐惧和猜疑 恐惧:是企图摆脱某种不良后果或危险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紧张情绪[3],常表现为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不愿面对疾病的折磨、容貌的损坏(如脱发)和死亡;猜疑:常表现为对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怀疑,这两种心理相互作用,使患者心理负担异常沉重。
3.2.2 抑郁 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4]。轻者,抑郁寡欢,沉默少语,不愿与人接触,失去信心;重者,可消极厌世,甚至产生自杀行为。
3.2.3 焦虑 可引起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反应,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3.2.4 自怜和怨恨 由恐惧和侥幸心理转化而来,甚至会有罪恶感。
3.3 由治疗和护理所致的心理特点 由于文化程度、年龄、性别、个人性格、地位的不同,同样的语言、动作,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医务人员的语言及操作、化疗药物的副作用等,均可引起患者不适、自卑等,最终导致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恐惧等。
3.4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对确诊难以接受及治疗效果差或复发的患者,常表现为否认、恐惧、情绪低落、愤怒、惶恐不安、焦虑等。
3.5 化疗药物所致的心理反应 如激素,可致情绪不稳,产生抑郁或欣快感,L天门冬酰胺酶可使患者出现精神混浊,甚至谵妄。
4 护理方法与措施[5]
4.1 环境改变法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温湿度适中、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
4.2 渲泄疏导法 让患者尽情发泄,畅所欲言,护士要耐心倾听,并给予耐心解释和疏导。
4.3 忍让宽容法 理解和尊重患者,以朴实无伪的人道精神和博爱情感,满足患者的需要。
4.4 支持鼓励法 以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人际态度,利用语言的技巧,安定患者的情绪,转移患者消极的心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患者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血液学科的新技术、新进展;介绍许多已缓解、长期存活的实例教育和激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克服治疗所带来的暂时性痛苦。
4.5 理解同情法 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痛患者之痛,想患者所想,取得患者的信赖。
4.6 沟通 一是言语性沟通,即护患之间语言的交流,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工具;二是非语言沟通,用表情、眼神、姿势、动作等进行交流。
4.7 安抚照顾法 久病及长期卧床的患者给予安抚照顾及局部轻柔按摩。
4.8 调动家庭支持系统 要求家属了解病情,理解患者,做到不埋怨、不刺激,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社会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9 知识宣教法 护士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心理特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治疗计划、注意事项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和应对措施。如化疗前,护士应详细说明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能发生的反应,使患者心理上有所准备。化疗期间增加巡回患者次数,从生活、饮食、精神等方面予以耐心周到的照顾,加强情感支持,若患者出现胃肠道毒性反应,应鼓励患者进清淡、可口、少刺激、富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应少食多餐,以补充摄食不足及癌症给机体带来的高消耗,增加抵抗力[6]。若患者出现脱发[7](会损伤患者的自尊心,导致情绪悲观)及某些药物反应时,应告诉患者药物停用后,副作用可逐渐消失。
4.10 自我护理法 启发、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自我控制和调节,克服和改变不良的心理反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平等地位参与对自我的医疗活动,满足患者自尊、自强的心理需要,为身体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总之,心理护理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反应,并且直接能产生治疗作用,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疗效。因此,在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耐心,及时、细心分析和掌握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应用心理护理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顽强战胜癌魔的意志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缓解率,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林生,邵宗鸿.血液内科主治医生450问[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97.
[2] 苗丹民,王家同.临床心理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95.
[3] 张银铃,雷鹤.护理心理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21,118,125,147.
[4] 李家育.中华大众护理丛书,血液病患者护理240问[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3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