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国肝炎防治事业进展迅速,乙肝抗病毒治疗获得空前推广。可2007年初,“103例乙肝患者表面抗原转阴”一石激起千层浪,“佰易”血制品污染事件也引发社会普遍忧虑。肝炎防治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其发展前景到底如何?专家明确指出,中国摘掉“乙肝大国”帽子终不是梦。
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很快就会雀跃枝头。在新春来临之际,本报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请他们细述我国肝炎防治的现状和前景。
2020年全民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5% 问:乙型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除了其他因素,是否与人种有关?
翁心华:我们确实发现,一些亚洲国家的乙肝发病率比较高。同样,在俄罗斯亚洲部分,乙肝发病率较高。不过,这与地域、基因或遗传背景有关。
庄辉:东南亚地区乙肝也较严重,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乙肝感染相对较低,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较高,以及实行安全注射和防止医源性传播等措施落实较好有关。乙肝流行形势,与一国的公共卫生状况息息相关。
问:近年来,我国乙肝流行趋势有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种变化?
庄辉:近10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及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下降,尤其是10岁以下儿童。对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乙肝母婴传播明显减少。
贾继东:1995年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人群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75%,2004年调查发现,该比例已经下降到9.09%,在儿童中间下降得更为明显,这首先要归功于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
问:随着乙肝疫苗接种的继续贯彻,是否我国有可能最终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庄辉:2006年2月13日,卫生部发布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肝炎防治规划》,提出了明确的乙肝防治目标,要求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在原携带率基础上再降低1%以上。到2020年有可能实现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的3%—5%水平。这一目标若能实现,中国将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问: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我们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贾继东:国家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提供乙肝疫苗,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家长对乙肝的危害及接种疫苗了解少,另外接种的及时率、全程接种率也要进一步提高。此外,高危人群或错过免疫接种的孩子,要根据情况,及时补种。
庄辉: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及肠道外传播(如静脉内注射毒品等)有所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肝患者中,约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必须引起重视。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