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原消失,保护性表面抗体出现是否就是临床治愈?由临床医生采用长期抗病毒治疗而获得“临床治愈”的个案给慢性乙肝治疗到底带来什么启发?
解析“临床治愈”
乙肝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得e抗原转阴,出现e抗体,即e抗原血清学转换,肝功能ALT正常,乙肝病毒复制得到有效抑制,也就是《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所指的“完全应答”。在临床上,取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意味着疾病持续缓解,人体能够通过自身免疫力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停药后复发率低。
在取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基础上,部分患者可获得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表面抗体,即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有专家称此种状态为“临床治愈”。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意味着患者出现了保护性抗体,在慢性乙肝冗长病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抗病毒是关键
中国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明确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随着近几年新抗病毒药物的涌现和《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的出台,抗病毒治疗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并已使很多乙肝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达到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获得“临床治愈”的患者也必然接受抗病毒治疗。
抓时机求良效
中国大多慢性乙肝患者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乙肝。婴幼儿免疫功能的发育尚未健全,人体易把乙肝病毒误认为自身的一部分,因而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并清除乙肝病毒。进入青少年和成人时期,因为人体免疫功能逐步增强,感染者免疫系统逐渐开始辨识乙肝病毒并对其进行清除。此时,通常化验检查发现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提示免疫系统正在清除病毒。此时若采用相应抗病毒治疗方案,在积极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激发人体免疫力来清除乙肝病毒,可获得较好疗效,也是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最佳时机。
依从性很重要
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至关重要。如果患者随意停药或者换药就会影响疗效。尤其是兼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干扰素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若对正确处理副作用认识不足而擅自停药,可能前功尽弃。
外源性干扰素的一般不良反应(如发热、脱发等)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并且大部分可逆。患者只要与医生紧密配合,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下,治疗是安全的。获得“临床治愈”的部分患者的治疗疗程超过两年,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他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显示了良好的依从性和坚定的信念。
翁心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