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减少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性的策略和耐药出现后的处理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减少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性的策略和耐药出现后的处理

由于逆转录缺乏校正功能,HBV复制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异株,在内源性(机体免疫清除作用)和外源性(治疗药物)压力下将选择出能够继续复制的“逃逸”株,其中HBV耐药变异株的产生已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难点之一。 目前的核苷(酸)类似物可分为三类:

(1)L-核酸类: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

(2)无环磷酸盐类: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F);

(3)脱氧鸟苷类似物: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初治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单药长期治疗过程中,HBV对LMV耐药发生率最高,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第5年时可达75%;对ADF的耐药发生率第5年时达29.5%,对Ldt的耐药发生率第52周时为4.5%;而持续治疗96周时未发现HBV对ETV耐药变异株。HBV对ETV耐药变异均发生在对LMV耐药基础上,使用ETV1.0mg/d治疗对LMV耐要患者48周时对ETV耐药发生率为5.8%,96周时约为10%。对LMV耐药患者改为ADF单药治疗,也易出现对ADF耐药,耐药发生 率在第二年时约为25%。

1.HBV对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机制:

(1)HBV耐药相关性变异:HBV耐药相关性变异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变异。原发性变异是原发性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如初治CHB患者在LMV治疗前存在的rtM204V/I变异,对LMV耐药患者在ADF治疗前存在的rtA181V/T、rtP237H、rtI233V变异。

继发性变异包括:

①对LMV耐药变异:rtV173L、rtL180M、rtM204V/I/S、rtA181T;

②对ADF耐药变异:rtN236T、rtA181V/T、rtI233V、rtP237H、rtV84M、rtS85A、rtL80V/I、rtV214A、rtQ215S;

③对Ldt耐药变异:目前仅发现rtM204I;④对ETV耐药变异:rtI169T、rtM250V、rtT184G、rtI169V、rtS202I。HBV对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变异存在多种组合模式。

对LMV的耐药变异模式包括:①rtL180M+rtM204V,②rtV173L+rtL180M+rtM204V,③rtM204I,④rtL180M+rtM204I,⑤rtL180M+rtM204S,⑥rtL180V/I+rtM204V/I(非A型),⑦rtI169T+rtV173L+rtL180M+rtM204V,⑧rtA181T,⑨rtT184S+rtL180M+rtM204V,⑩rtQ215S+rtL180M+rtM204V;

对ADF耐药变异模式:①rtN236T,②rtI233V,③rtA181V/T,④rtV84M/rtS85A/rtL80V/I,⑤rtV214A/rtQ215S;对Ldt耐药模式目前仅发现rtM204I;对ETV耐药均发生在对LMV耐药基础包括: ①rtI169T+rtV173L+rtL180M+rtM204V+rtS202I+rtT184G②rtI169T+rtV173L+rtL180M+rtM204V+rtM250V,③180,202和250位点变异的组合。

体外分析结果表明,HBV对核苷(酸)类似物存在交叉耐药现象。对LMV耐药相关变异位点(rtL180M+rtM204V)的病毒株对ETV和Ldt的敏感性下降,但仍对ADF敏感;对ADF耐药相关性变异位点(rtN236T)的病毒株仍对LMV、ETV和Ldt敏感,而rtA181V变异同时对LMV和ETV的敏感性也明显降低。在单药序贯治疗过程中已发现HBV对两种以上核苷(酸)类似物同时耐药的多药耐药现象。如:对LMV耐药患者接受ETV治疗过程中出现同时对ETV耐药变异;对LMV耐药的HBV病毒株同时存在rtA181V/T、rtP237H突变,对ADF原发性耐药;对LMV耐药患者换用ADF治疗过程中出现rtA181V/T突变,同时对LMD和ETV耐药。

(2)细胞机制: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仅有部分患者存在原发性耐药相关变异,提示尚有其他机制参与病毒耐药过程。核苷(酸)类似物首先要进入肝细胞内经过磷酸化才能发挥作用,不同个体的激酶活性及基质特异性可能参与耐药过程;此外细胞膜上的某些糖蛋白具有泵出核苷(酸)类似物的作用,是否参与耐药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

2.减少HBV对核苷类似物耐药发生的策略:

(1)早期快速抑制病毒减少耐药发生:Lai等根据治疗24周HBV DNA低于可检测限、低于1×103拷贝 /ml、≥1×103拷贝 /ml—<1×104拷贝 /ml、≥1×104拷贝 /ml分为四组,Ldt治疗组HBeAg阳性CHB患者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1%、0%、5%、7%;HBeAg阴性CHB患者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0%、6%、7%、20%。LMD治疗组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1%、13%、25%和39%。Locarnini等发现HBV对阿德福韦酯耐药发生率与治疗48周时HBV DNA水平有关,48周时如果HBV DNA<1×103拷贝 /ml,144周时耐药发生率仅为4%,如果HBV DNA水平大于1×106拷贝 /ml,144周时耐药发生率高达67%。

(2)联合治疗可能减少耐药发生:Sung等应用LMV和ADV联合治疗CHB初治患者,第1年的耐药发生率由LMV单独治疗的20%降至2%;Marcellin等应用LMV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治疗CHB初治患者,第1年的耐药发生率由LMV单独治疗的18%降至1%,提示联合治疗可能减少HBV的LMV耐药发生率,但疗程短,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数。此外核苷类似物联合应用可能筛选出多药耐药变异株,也值得重视。

3.HBV对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变异出现后的处理:

(1)在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HBV DNA水平,尽早发现病毒学“反弹”;有条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可在病毒学“反弹”前发现HBV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可在病毒学“反弹”前发现HBV聚合酶变异(基因耐药)。

(2)出现基因耐药和(或)病毒学反跳“反弹”时,根据患者病情、初治药物的种类、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加用或改用无交叉耐药的核苷(酸)类似物,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我科石小枫等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15例耐LMV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初步分析治疗效果理想,其中5例还发生了HbsAg血清转换。

床医生应高度重视耐药相关变异,对患者应按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定期随访,及时正确处理HBV的耐药相关变异,避免由此引起的疾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