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阻断HBV感染的母婴传播是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约有40~60%的人群现在或既往受过HBV的感染,而HBV慢性携带者多达1.2亿,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对人民健康及国民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缺乏特效药物,慢性HBV感染难以根治,故关键在于预防。随着献血管理的加强和乙肝疫苗的逐步推广,HBV感染在普通人群中水平传播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使得垂直传播成为导致HBV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1.HBV感染垂直传播的概念:通过孕育的过程,携带HBV的女性或男性将HBV传播给子女。感染后形成慢性HBV携带状态的机率与受染时的年龄相关。感染后发展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成年人仅占5%左右;而1岁以内婴儿则有70%~90%,成为人群中新一轮的HBV储存库和传染源。有人估计,人群中慢性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因此,亟待寻找一种阻断HBV垂直传播感染的有效方法。
2.HBV感染垂直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1) 宫内感染:宫内感染主要发生于妊娠晚期,其机制可能涉及到妊娠晚期胎盘老化受损,孕母血流中的病毒突破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有学者报道,HBV感染胎盘后,胎盘组织可出现纤维坏死,绒毛血管增生等病理变化,使胎盘屏障受损。(2) 产程感染:指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暴露于含HBV的母血或分泌物。(3) 新生儿出生后与患者密切接触及母乳喂养。(4) 宫前感染: 研究表明,经受染的卵子(或精子)细胞传播HBV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Am J Obstet Gynecol. 2006,194(2):387-92),惟其实际的流行病学意义尚待澄清。
3.HBV垂直感染的阻断措施 目前主要针对前三种传播途径进行。包括:(1)降低孕母的传染性 孕母血液、乳汁内高滴度HBV DNA水平与HBV垂直传播感染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设法降低孕母的传染性,对于阻断HBV感染的垂直传播应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已在阻断艾滋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证实。(2)胎儿出生后立即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接种乙肝疫苗。(3)高传染性产妇不使用母乳喂养新生儿。 不过,对此问题目前尚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由于胎儿出生后使用了HBIG及乙肝疫苗,母乳喂养不会增加新生儿的感染机会,而且符合提倡母乳喂养的理念。但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对此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必须以母乳HBV DNA是否阳性作为喂养方式的选择依据;倘若母乳具有高度传染性,改用人工喂养则更有利于规避新生儿被感染的风险。
我国自1992年起,新生儿立即接种乙肝疫苗陆续成为临床常规。但有报道表明,在暴露HBV感染的高危新生儿(即孕母HBV DNA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 接种后仍有部分未能阻断感染的发生。因此,对上述高危新生儿,除接种乙肝疫苗进行主动免疫之外,还须加用被动免疫措施,即注射HBIG。
HBIG是一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从富含抗-HBs的健康人血清中提取纯化制成,每毫升中的抗-HBs含量达到200 IU者,被称为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抗-HBs可以通过与HBV颗粒表面的HBsAg发生免疫结合,而达到中和HBV的目的。肌肉注射HBIG 2~3小时后,外周血内抗-HBs水平开始升高,2~5天达到高峰,其半衰期为24天,对人体的保护时间平均为3周。HBIG早已成功地应用于预防乙肝患者肝移植后的HBV再感染,近十余年来,也已与接种乙肝疫苗组成综合性干预措施,被用来阻断HBV母婴传播。
二、使用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案有待统一 目前,使用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方案比较混乱。有的学者仅限于将HBIG用于新生儿,有的学者则主张新生儿和孕妇均须使用。回顾现有的文献报道,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一)HBIG注射的剂量和程序五花八门,对新生儿加用HBIG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新生儿出生后肌注HBIG 200IU一次,但开始接种乙肝疫苗的时机有早有晚:(1) 出生后肌注HBIG,相隔1月后,才开始乙肝疫苗计划免疫;(2) 出生后肌注HBIG,同时立即开始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2.新生儿肌注HBIG两次,但不同作者使用的剂量不同:(1)出生后24小时内及半月时,各肌注HBIG 100 IU一次;末次注射后相隔半月,才开始乙肝疫苗计划免疫。(2)HBIG肌注两次方案同上,但剂量加倍为200IU/次;末次注射后相隔半月,才开始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二)对是否应对孕母使用HBIG的问题存在很大争议
中国疾控中心夏国良等报告,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母的新生儿实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随访4年,免疫保护失败率达7.5%,与单用疫苗组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的这一结果提示,HBV宫内感染的存在是阻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学者试图设法降低孕母血循环中的HBV滴度,以减少胎儿宫内感染的风险。妊娠期间使用HBIG中和HBV,是进行上述尝试的方法之一;与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 和乙肝疫苗的措施相组合,称为母婴联合免疫。
赞成进行母婴联合免疫的学者,主张在妊娠晚期(即第28、32、36周,胎盘屏障老化时),给HBV感染高危孕妇每月肌注HBIG,共3次。但这一干预措施目前引起了很大争议,可分为“反对”、“赞成”、及“暂缓定论”共三种学术观点。
三、对研究使用HBIG进行母婴联合免疫的文献分析
近十余年来,对孕母加用HBIG的方案已在中国大陆的一些医院采用。检索文献,研究者声称孕母使用HBIG可提高对宫内感染阻断效果的报告,迄今已有数十篇之多。为促进共识,推动医学进步,提高乙肝防治水平,有必要对相关的不同意见进行科学地审视。
我们分析了几个质量相对较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其研究对象均系HBsAg阳性的孕母及其产下的孩子。除对新生儿一律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外,试验组的孕母使用HBIG,而对照组孕母则均不使用。不过,鉴于上述报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难以进行荟萃分析;故本文仅能做分析性地回顾。我们观察到,现有资料呈现了如下的提示:
1.宫内感染率随孕母传染性大小而不同,孕妇肌注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降低, HBV DNA阳性可作为孕期使用HBIG的指征。
复旦大学医学院朱启镕等将980 例携带HBsAg 孕妇按序号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91例孕妇肌注HBIG 200IU三次(其中HBsAg /HBeAg 双阳性孕妇则剂量加倍为400IU/次)。对照组496例孕妇均不注射HBIG。以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sAg阳性作为宫内感染的证据。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宫内感染率为5.7%,显著低于对照组(14.3%),P<0.05。
若按母亲血清HBV感染标志物的状况,分层分析宫内感染率的情况;则分析结果显示,生于HBsAg 单阳性母亲者分别为(试验组: 对照组)2.2%: 7.2%;生于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者分别为12.4%: 5.9%;生于HBV DNA阳性母亲者则为10.13%: 23.2%。作者据此认为,孕母血清HBV DNA 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是发生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孕妇肌注HBIG试验组的宫内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陈香雅等重点观察了HBIG对宫内感染的阻断效果。试验组44例孕妇均肌注HBIG 200IU三次,对照组35例不加干预。以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作为宫内感染的证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宫内感染率(6.8% )低于对照组(22.9%)。
分层分析表明,其中, HBeAg阴性孕母的宫内感染率为3.8%: 10.0%;HBsAg/HBeAg双阳性孕母为11.1%: 40.0%,HBV DNA阳性孕母者则为21.4%:66.7%;而凡是孕母HBV DNA阴性者,两组的宫内感染率均为0。该研究资料提示,试验组宫内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孕妇血清HBV DNA是评估宫内感染风险的有用指标;换言之,可以将HBV DNA阳性作为孕期使用HBIG的指征,而HBV DNA阴性孕妇则没有必要使用。
另在Li等不同作者的四篇宫内感染阻断研究的报告中,试验组新生儿共259例,HBsAg阳性率为5.7%~16.1%不等:而对照组共262例,阳性率为14.7%~32.7%不等,显示试验组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按照上述研究者的报道,宫内感染率随孕母的传染性大小而有所不同。其中,以HBsAg 单阳性孕母最低,为7.2%;以HBV DNA阳性孕母最高,达23.2%~66.7%。总体而言,在HBsAg阳性孕母的一般人群中,宫内感染率大约在14.3%以上;而肌注HBIG 200~400IU三次的干预措施,可使宫内感染率明显下降,HBsAg阳性孕妇一般人群最低可降至5.7%。
按照上述研究者的报道,总体而言,HBsAg阳性孕母人群的宫内感染率大约在14.3%以上,随孕母的传染性大小而有所不同。其中,以HBsAg 单阳性孕母最低,为7.2%;以HBV DNA阳性孕母最高,达23.2%~66.7%;而孕妇肌注HBIG 200~400IU三次的干预措施,可使宫内感染率显示降低。
2.孕妇肌注HBIG组,随访观察一年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高于对照组
朱启镕等上述观察的980 例孕妇,除试验组孕妇肌注HBIG 200IU三次,而对照组不用外,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全部新生儿,均于出生时及生后2 周各肌注HBIG 100 IU;满月时全程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然后进行了一年的新生儿随访。按0、1、4、7 和12 个月龄采外周静脉血检测HBsAg。
结果表明,两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出生时5.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