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范围广泛流行。HBV感染可引起急性、慢性和重型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虽然乙肝疫苗的成功应用使新发HBV感染有所下降,但目前HBV慢性感染者仍有3.5亿人之多。由于HBV感染的致病和致癌变机理并不完全清楚,故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 HBV属嗜肝DNA病毒,通过逆转录机制复制。HBV基因组的转录是病毒复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并受到精细的调控。因此,了解HBV转录和复制的调控机理,将有助于进一步澄清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并可为抗病毒治疗提供可能的作用靶点,这对发展治疗HBV感染的有效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HBV基因转录与病毒复制 HBV基因组全长3.2kb,具有四个启动子和两个增强子(EnhⅡ/Cp、PS1p、Sp和EnhⅠ/Xp),分别调控3.5kb、2.4kb、2.1kb和0.7kb HBV mRNA的转录,并进而编码合成HBcAg、HBeAg、DNA多聚酶、HBsAg及HBxAg,且3.5kb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也是病毒逆转录复制的模板。
HBV的生活周期涉及病毒进入细胞,HBV DNA进入胞核形成cccDNA,HBV RNA转录,HBV DNA复制,HBV病毒的包装、成熟和排泌等过程。HBV进入肝细胞后脱去核壳,HBV基因组DNA进入细胞核。首先,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并修补,封闭正链中的裂隙,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在宿主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生成上述几种不同长短的RNA。其中,除编码合成HBcAg、HBeAg和DNA多聚酶外,3.5kb前基因组RNA还具有一个重要功能,即作为病毒逆转录复制的模板。在病毒复制过程中,HBV DNA多聚酶结合于3.5kb前基因组mRNA 5’端ε茎–环结构,形成RNA/多聚酶复合物,并被核心抗原多肽二聚体包裹成未成熟的核壳体。在核壳体内的HBV DNA多聚酶催化下,以3.5kb前基因组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负链HBV DNA,然后再以负链DNA为模板合成正链HBV DNA。最终形成子代的不完全双链环状DNA。因此,HBV基因组(尤其是3.5kb前基因组)RNA转录的调控是病毒生活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HBV基因转录的调控 HBV基因转录受多种泛嗜和肝富集转录因子的调控,也与病毒蛋白产物(如HBx)的调节作用相关。利用含HBV启动子的报导基因体系,现已发现一系列对HBV启动子具调控作用的顺式调控序列和反式调控因子,可以通过调控HBV基因转录,从而影响病毒的复制。 3.5kb前基因组RNA的水平主要受存在于HBV基因组EnhⅠ/Xp和EnhⅡ/Cp区域的顺式调节序列的调控。HBV EnhⅠ/Xp中现已证实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存在于核苷酸1000至1250位的区域,该区域位于HBV 3.5kb RNA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550-800位核苷酸处;能与EnhⅠ/Xp结合的转录因子包括C/EBP、P53、IRF、NF1、HNF3、HNF4、RXR、PPAR、COUPTF、RFX1、AP1、CREB和ATF2等。已发现的能与HBV Cp结合的转录因子有SP1、RFX1、C/EBP、FTF、HLF、E4BP4、HNF4、HNF3、RXR、PPAR、COUPTF1和ARP1等,其结合位点位于HBV前CRNA转录起始点上游(-180至-16)的区域。
在HBV RNA转录物中,3.5kb前基因组RNA是病毒DNA合成的模板,而病毒蛋白产物的水平则与各种HBV DNA转录物的水平相关。因此,HBV基因组的转录是病毒生物合成的主要调控步骤。研究显示,若干种肝富集转录因子(如HNF1、HNF3、HNF4、RXRα、PPARα、HLR、FTF和C/EBP等)能与HBV的四个启动子结合,对HBV的转录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其中,位于EnhⅠ/Xp和EnhⅡ/Cp启动子的HNF4结合位点同时也是RXR/PPAR的结合位点,是调控C启动子活性及3.5kb mRNA转录的重要因子,在HBV高度组织特异性表达中可能具重要作用。而泛嗜转录因子如AP1、RFX1、NF1和SP1等对决定HBV启动子活性和HBV转录水平也具重要的协同调节作用。
三、HBV基因转录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在DNA病毒中,HBV具有非常独特的复制机制,即其基因组首先要被转变成RNA,然后再通过逆转录机制进行复制。病毒复制涉及3.5kb前基因组RNA(pgRNA)的合成、PgRNA包装形成核壳体和逆转录合成HBV DNA等多个步骤。因此,HBV的复制涉及基因转录和基因转录后双重水平,以及多个环节的调控作用。其中,由宿主RNA多聚酶Ⅱ催化合成前基因组RNA是HBV复制的起始步骤,并受HBV启动子和增强子活性的影响。下面重点对我们近年来有关肝富集转录因子和HBx在HBV转录复制中的调控作用作一介绍:
1、肝富集转录因子在HBV嗜肝机理中的作用:
HBV感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嗜肝性,阐明的HBV的嗜肝机理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机理研究均具重要意义。我们应用于2001年建立的全新的HBV非肝源细胞复制体系的研究显示,肝富集转录因子在HBV的肝特异性复制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核激素受体HNF4和RXRα/PPARα通过与HBV基因组C启动子结合而促使病毒前基因组RNA的合成,并支持HBV在非肝源细胞中的转录与复制,为HBV前基因组RNA合成和病毒复制所必需,是病毒嗜肝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肝富集转录因子HNF3对核激素受体介导的HBV复制具抑制作用。提示HBV复制不仅取决于HNF4和RXRα/PPARα的水平,也与HNF3的相对水平和活性密切相关。从而揭示HBV的嗜肝机理涉及HBV感染进入细胞和HBV基因转录复制两个水平的调控。
2、肝富集转录因子在病毒突变株筛选中的可能作用:
临床上,部份乙肝患者虽发生血清HBeAg/抗-HBe转换,但HBV DNA仍然阳性,这类病人通常伴有HBV前C区变异株的出现。一般认为,前C RNA和HBeAg合成减少所致的“免疫逃逸”是前C区变异株出现的重要原因。发生于HBV C启动子A1764T和G1766A的核苷酸替代(称TA变异)的变异株是临床最常见的变异之一,该变异正好位于C启动子远端核激素受体结合位点中。利用肝癌和非肝癌HBV体外细胞培养系统我们发现,HNF4和RXRα/PPARα对野生株和该变异株HBV病毒的转录与复制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改变HNF4和RXRα/PPARα的相对水平可能会选择变异株的产生,提示肝富集转录因子对HBV转录复制的调控与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病毒变异株的产生相关。
3、HBV X蛋白可能通过调控HBV基因转录而影响HBV复制:
HBV X蛋白(HBx)是一个多功能调节蛋白,对基因转录、信号传导、蛋白质降解、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均具调节作用。HBx可能通过这些作用直接或间接调控HBV复制,并可能导致肝细胞癌变。利用HBV体外细胞培养和体内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研究显示,HBx对HBV复制具有增强作用。既往多数研究认为,HBx对HBV复制的增强是通过转录后调节机制,如通过激活Ca2+离子通路或调节蛋白酶体活性而影响核壳体的形成和稳定性等。我们最近的研究显示,HBx不仅增强HBV DNA复制,而且对3.5kb HBV RNA的转录也具激活作用,且对RNA转录的激活与DNA的增强作用密切相关。提示HBx对HBV的增强作用涉及HBV基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的双重调节。
近年研究还显示,许多免疫调节因子(如干扰素)也有可能通过调节HBV基因转录而影响HBV复制。此外,近年在HBV基因组中也发现了一些能够影响HBV负链和正链合成的新的顺式调节序列。
总之,HBV基因转录和病毒复制受多个层面、多种因素的调控和影响,近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许多环节尚未完全明暸,值得进一步研究。对HBV基因转录与复制调控机理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为抗HBV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作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