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本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2004年公布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及即将公布的《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审定。
会议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庄辉院士指出,近年来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传播途径发生了改变。其次,乙肝e抗原阴性的患者增多。第三,HBV感染和肝癌发病率下降。
据介绍,由于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的普遍推行,使得母婴传播比例下降。然而近年来,静脉内滥用毒品、性乱等活动明显增多,HBV通过不安全注射、性接触等途径明显上升。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肝患者中约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而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部分地区不安全注射率达到37%。
因此,完全控制HBV在人群中传播,必须双管齐下,不仅要认真落实新生儿乙肝免疫计划,还要对2至13岁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托儿所和饮食行业工作人员、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各级医务人员、乙型肝炎患者家庭成员、经常接触血标本的检验和科研人员、静脉内滥用毒品者、男同性恋及性乱者、经常输血或使用血制品患者、器官移植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实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同时,人们也应具备保护意识,关注乙肝,关爱自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HBV的传播,进一步降底慢性HBV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