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3例,男48例,女15例;年龄20~30岁4例,31~40岁15例,41~50岁29例,51~60岁8例,60岁以上7例。均表现为下腰痛及放射性下肢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4例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麻木,20例足底皮肤麻木,27例趾背伸力减弱,6例会阴部感觉减退。术前行CT检查,63例均清晰显示椎体后缘组织骨化的范围及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情况。病变分布于L4~5 42例,L5~S1 18例,L3~4 3例。据术中所见及CT扫描观察,腰椎间盘突出髓核骨化或钙化25例,占39.7%,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离断29例,占46%,合并椎体后缘退行性变9例,占14.3%。63例中22 例行半椎板切除,34例行椎板开窗,7例行全椎板切除。
1.2术中情况
术中所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2.1突出髓核骨化类型对神经根构成压迫的为突出骨化的椎间盘组织。突出椎间盘为隆凸型,突出物坚硬无弹性,即使将后纵韧带“十”字切开,也不能取出其中骨化组织,可沿突出椎间盘边缘做环形切割,连同骨化组织一起取出。病理检查证实,椎间盘组织为致密结缔组织和与之相连的骨化组织或软骨细胞内钙盐沉着的早期骨化现象,证实病变的椎间盘内有骨化组织。
1.2.2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类型术中见压迫神经致下肢症状者主要为突出间盘组织,离断之后缘可不产生压迫或与突出之椎间盘一起构成压迫。该型表现为对神经根构成压迫的组织主要是突出的椎间盘,而在突出组织边缘有与之相连的孤立的小骨性组织块。
1.2.3退行性腰椎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多表现为范围较广的骨性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为节段性后纵韧带钙化,椎管骨性狭窄,神经根管、侧隐窝狭窄。若合并椎间盘突出临床上可表现为复杂的腰腿痛症状,可有间歇性跛行和放射性下肢痛。
2讨论
2.1腰椎椎体后缘离断在临床上不易被认识,以前往往考虑成椎间盘组织或后纵韧带钙化。其可与椎间盘一起直接或间接对神经根产生压迫,或由于椎体后缘离断,使后纵韧带纤维环局部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出现薄弱环节,髓核内压力增大,可造成有缺陷的部分病理骨折,椎间盘组织易从该薄弱区突出压迫神经。据测定〔1〕,腰椎脊柱功能单位在静态压力试验时,负荷量为500~800N,L4椎骨比其它椎骨负荷更大。同时,椎骨的强度与矿物质含量的多少成正比,人类从20~40岁椎骨强度迅速下降,40~50岁椎骨强度下降45%,50~60岁椎骨强度下降55%。该类病人部分有腰部扭挫伤史或跌倒臀部着地史,但外伤后急性期X线未显示有明确的骨折,少部分可显示离断骨块影。上述可能是在一定的致伤因素作用下,椎体后缘离断症多发生于L4、L5椎体和30~50岁病人的原因。
2.2腰椎间盘组织骨化演变过程不十分清楚,可能类似骨折愈合机制中软骨内骨化〔2〕,即纤维环撕裂髓核脱出同时局部出血,以后血肿机化毛细血管进入,演变为软骨,软骨细胞不断经过钙盐沉着,形成骨化组织。
2.3影像学表现
2.3.1CT检查
2.3.1.1腰椎椎体后缘离断显示椎体后缘孤立单个或多发小骨块影,与椎体不相连,有间隙,同时椎体可有与之对应的后缘缺损。
2.3.1.2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盘组织骨化,骨化组织与相邻的椎体骨组织完全分离。这类骨化组织一般在椎间隙的中部骨化,中部面积大两端渐缩小,接近椎体边缘时完全消失,与椎体边缘骨质不相连,椎体没有与之对应的后缘缺损。
2.3.1.3退行性变形成骨赘表现为与椎体后面相连的骨质增生部分,与脱出椎间盘组织可相连可不连。如果骨块与椎间盘的骨化组织互相融合为一体则难以区别。退变性椎体边缘的骨质,不仅出现在椎体的后缘,更多出现在椎体前缘,且在CT图像上表现为范围较广的骨性狭窄为主。
2.3.2X线在X线上,腰椎椎体后缘离断之骨块可能显影,也可能由于椎体边缘遮盖不显影。腰椎间盘组织骨化显影不多,骨化影较淡,可能与下位腰椎椎体上下边缘稍后凸而中间凹陷有关,可被椎体边缘遮盖难以显影。
2.4治疗
据临床观察,椎间盘组织骨化可压迫神经引起临床症状。症状重而持久,难以缓解。保守治疗效果差时,应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产生压迫症状者若为离断之骨块或椎间盘,则在切除椎间盘时切除骨块,若离断之骨块与椎间盘不相连,临床症状仅与突出椎间盘粘连压迫有关,与离断骨块无关,可单纯行椎间盘髓核摘除。对于退行性变致腰椎管狭窄病人可依具体情况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合并椎间盘突出者应同时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3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和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见: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512.
[2]杨裕红,吴揭地.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盘组织骨化11例报告.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6(4):194.
收稿日期:1998-11-09修回日期:199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