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管内肿瘤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自1993~1997年,我院共收治椎管内肿瘤23例。其中20例曾在外院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行非手术治疗或髓核摘除术,不仅延误病情,而且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为避免同类情况发生,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平均45岁。病程10个月~10年,平均3年。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硬膜内髓外神经鞘膜瘤12例,硬膜外神经纤维瘤8例。病变节段多位于1个节段。早期误诊断为L4~5或(和)L5S1椎间盘突出症。行推拿及腰椎牵引术者20例,行硬膜外腔胶原酶注射溶核术者2例,行L4~5、L5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者2例。

1.2临床表现20例均有腰腿痛表现。其中18例双下肢疼痛麻木,2例单侧下肢疼痛;2例肿瘤致受压节段脊髓支配区不全瘫。12例马鞍区感觉麻木。拇背伸肌力减退15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8例。在外院行CT检查示L4~5或(和)L5S1椎间盘突出。MRI显示病变阶段椎管内占位病变脊髓受压。

1.3治疗结果20例入院俱行MRI检查,12例示硬膜内髓外肿瘤,手术摘除肿瘤患者病理检查示神经鞘膜瘤。8例示硬膜外肿瘤,术后病理检查示神经纤维瘤。术后腰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下肢肌力均上升1级或恢复正常。

2讨论

2.1椎管内肿瘤特点椎管内肿瘤患者病史一般较长,潜伏起病。一般分为神经根刺激期、脊髓受压期和脊髓瘫痪期三期〔1〕。其早期位于胸腰段、腰段肿瘤,特别是发生于神经根上的神经鞘膜瘤可产生根性痛,随着肿瘤增大可涉及更多神经根,产生脊髓受压症,疼痛为持续性,不因体位改变而减轻或加重〔2〕。辅助检查X线片可见椎弓间距增宽或椎体后缘凹陷,MRI示病变节段长T1、T2信号囊性变,椎体受压在椎体后缘。

2.2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常根据腰腿痛及CT检查确诊,但应客观看待CT〔3〕,因为临床上CT检查常有假阳性,必须分清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突出症2个概念〔4〕。只有合并明显腰腿痛等临床症状并与体征相符,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若CT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符,则不宜盲目得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

2.3脊髓造影或MRI的优点脊髓造影或MRI对诊断椎管内肿瘤有特别价值〔5〕。脊髓造影显示病变节段充盈缺损或脊髓移位。MRI显示长T1、T2信号囊性变,脊髓受压在椎体后缘。

2.4椎管内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①椎管内肿瘤病史较长,疼痛多为持续性,不因体位改变而减轻,常为双侧腿痛或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为间歇性,可因体位改变而减轻或加重,常为单侧腿痛。②体格检查:椎管内肿瘤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阳性。③辅助检查:椎管内肿瘤脊髓受压多在椎体后缘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多在椎间隙节段。所以,对腰腿痛病人应全面考虑,仔细询问病史并体检,若CT与临床不符,在排除脊柱软组织病损后,可行脊髓造影或MRI检查,避免漏诊或误诊。

参考文献

[1]薛庆澄,王忠诚,史玉泉。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28

[2]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1

[3]方沁元,王银喜,殷湛,等。椎管内肿瘤误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1):36

[4]李承球。浅谈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新动向。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2):49

[5]邵宣,许竞斌,史可任,等。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59

1999-03-06收稿

1999-11-13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