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本组112例,男65例,女4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5岁,平均38.7岁。病程3个月内者44例 ,3~6个月者68例,6个月以上者36例。临床表现单纯腰痛者14例,单纯下肢 痛者3例,单纯下肢痛麻者5例,腰痛并下肢痛67例,腰痛并下肢痛麻者23例,间歇跛行者71 例 。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者89例,脊柱侧弯者73例,棘旁压痛者101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者43 例,皮肤感觉减弱者27例,肌力减弱者22例,肌肉萎缩者14例。行椎管造影检查者31例,CT 检 查者103例,MRI检查者9例。L3~4椎间盘突出2例,L4~5椎间盘突出58例,L 5S1椎间盘突出40例,L4~5、L5S1椎间盘突出12例,其中椎间盘膨出47例, 突出63例,脱出2例。
2治疗方法
2.1床边骨盆牵引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床尾垫高约10cm,用骨盆牵引带绑扎骨盆部,与身体作对抗牵引,重量 从20kg逐渐加至45kg,每次2~3小时,每天2~3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2.2手法按摩俯卧位,先行腰部擦法做预备手法,然后顺序行腰部穴位点按法、骶棘肌推拿捏滚 拍击法及下肢牵拉后伸等手法。最后改侧卧位行斜搬手法,左右交替进行。每次20~30分, 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2.3中药内服按肾虚型、湿热型、寒湿型、痰湿型、瘀血型辨证施治,分别用独活寄生汤、四妙散、肾气 丸、二陈汤、桃红四物汤加减,每天1剂,疗程同上。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疗效标准》拟订。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 ° 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疗效评定结果112例中,治愈41例,好转59例,未愈12例。总有效率89.3%。分析表明膨出者效果最好,未 愈者多为脱出或突出明显者。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青壮年,外伤、劳损或寒冷等 因素为其主要诱因,其病理机制为椎间盘退变突出后,一 方面对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产生机械性压迫和刺激;另一方面释放出含糖蛋白 、β-蛋白及类组织胺物质,激惹神经而产生炎症,炎症后期形成粘连,使神经缺血,兴奋 阈下降所致。除以上因素外,椎间盘损伤后,脊柱内、外力学失稳,椎间盘内压力增高等亦 是导致一系列症状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疗上除解除椎间盘突出的机械压迫 外,消除炎症、松解粘连、纠正脊柱内外力学失稳、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等亦是治疗的重要手 段。尸体解剖资料发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较高,而有临床症状的人却很少〔1 〕。 证明该病的治疗并非一定要移除或还纳突出髓核,提示我们非手术方法治疗椎间突出症 有重要价值,临床大量文献报道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骨盆牵引和手法按摩是非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主要方法。通过牵引和手法治疗,可改善局 部的血循环,恢复组织间的力学平衡,增加盘外压,降低盘内压,促使突出物回纳或移位, 减缓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促进炎症吸收,调整后关节紊乱,松解粘连,解除腰背肌肉的 紧张、痉挛〔2〕。手法方面,我们主要采用腰背部擦法、点按法、推法、拍法、滚 法 等,通过外部作用,改善内部病理机制。因为椎管外的脊椎静脉丛均来自椎管内的血管和神 经,手法刺激椎管外的血管神经感受器,也必将引起椎管内和椎间盘周围的血管和神经产生 相应的保护性修复反应,以消除组织水肿、炎症〔3〕。另外,我们配合斜扳手法, 意在通过扭动腰椎,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或移位,减轻或解除其对神经的压迫,松解粘连。
骨盆牵引方面,以往我们采用电动骨盆牵引,但发现效果不甚理想,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①牵引时间短,难以维持牵引效果;②牵引完全在被动情况下进行,牵引完毕牵引床自动回 复原位,这样牵开的椎间隙又被被动挤压变窄,椎间盘内压力骤然升高,髓核易再次迫出; ③ 从病房到治疗室进行牵引,牵引后即步行回病房,盘内压增高,间盘易重新突出。针对以上 电动骨盆牵引治疗的不足,我们采用病床床边骨盆牵引,病人不必起床,治疗前后均卧床, 根据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并且可以在牵引过程中做一些腰部主动锻炼或手法按摩,帮助髓 核还纳或移位。由于手法和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针对性强,可改善其病理机制中的各 个环节,故治疗效果满意。本组病例112例,其有效率高达89.3%。配合中药辨 证施治,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止痛,提高疗效。
本组病例的治疗中,我们观察到,脱出和突出患者的疗效较膨出者差,未愈的10例均为脱 出和突出,最后均经手术治疗获愈;合并椎管狭窄的病例疗效亦较差,椎管狭窄越严重则效 果越差;斜扳手法并非均有效,个别患者行此手法后症状反加重,可能是因为斜扳后突出物 突出加剧或暴力太大,炎症加重之故。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74
2,曾文斌。腰椎间盘突出症新议。按摩与导引1994;5:7
3,张英杰,刘元梅。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探析(附95例报告)。中国中 医骨伤科1995;2(1):28
(2000-02-03收稿2000-04-10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