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8岁~66岁之间,平均42岁。5例为重体力劳动者。病程14~0.5年,平均8年。突出部位L4~56例,L5~S12例。
2.症状和体征:8例病人均有反复发作的腰痛或腰腿痛病史,经休息或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后受外力症状突然加重,最初表现为腿痛剧烈,渐变为持续性麻木,保守治疗无明显缓解。8例病人均表现为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部麻木;5例表现不同程度的马尾综合征;6例弯腰、侧凸被动体征6例;3例表现为股四头肌肌力下降,足下垂;2例不能卧床、弯腰站立、彻夜难眠;1例小便失禁,双下肢瘫痪。
3.影像学检查:(1)X线片:6例病人椎间隙狭窄,其中2例椎间隙仅为上位高度的1/2。(2)CT扫描:8例病人均行CT检查,CT扫描显示全部均为巨大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占据了断面上椎管内绝大部分空间,且可在多个扫描平面上见到。位于椎管中央者5例,位于中央偏向一侧者3例。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密度不均匀,内有高密度区,其中5例可见CT值为+80Hu的骨组织。(3)脊髓造影:6例中显示不全梗阻4例,水溶性造影剂在椎管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完全性梗阻2例,造影剂进入梗阻以下蛛网膜下腔,采用头低腿高位透视见造影剂不向头端流动,充盈变浅中断缺损,似断毛刷状,神经鞘袖缺损、位置改变。
二、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治疗,病变节段半椎板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3例,切除椎板后,见黄韧带增厚,硬膜囊膨大、坚硬,与黄韧带粘连。其中6例行纵行切开硬脊膜探查,3例能见乳白色不规则的组织,将马尾神经向两侧分开,马尾神经受挤压变形,马尾神经间有粘连。手术轻柔分离拨开马尾神经,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松解马尾神经间粘连,以见脑脊液流通为宜。缝合硬膜囊裂口。另2例手术沿硬膜囊腹侧分离,均见硬膜囊同后纵韧带粘连明显,仔细分离见粘连处有脑脊液漏出,突出的髓核呈菜花状突入硬膜囊内,压迫马尾神经,手术从硬膜囊破口处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缝合硬膜囊破口。8例病人的髓核量多,坚硬,最多的重约7克。
三、治疗结果
8例取出的组织经病理检查,证明为髓核组织及纤维软骨。其中5例髓核组织出现骨化。经平均3年半的随访,按张凤山的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良2例,尚可1例。
四、讨论
1.腰椎间盘突入硬膜囊内的病理仍不十分清楚。结合文献及本文8例报告的经验,我们认为造成硬膜破囊破裂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在已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上,椎间盘退变、钙化或骨化变硬,再加上反复重体力劳动,引起的终板软骨剥脱,以后随着腰部的屈伸旋转活动,硬化的髓核、剥脱的终板软骨、纤维环挤压与摩擦后纵韧带及硬膜囊,导致后纵韧带、硬膜囊无菌性炎性水肿和粘连,一旦粘连便固定于椎管前壁,当遇到突发应力作用,尤其是椎间隙剪切力作用时,粘连的后纵韧带、硬膜囊极易撕裂,于是髓核呈块状突入硬膜囊内。同时持久的外力与硬膜囊神经根牵拉作用,终使突出的髓核整块与母核脱离,压迫马尾神经。(2)突出的椎间盘巨大,对后纵韧带及硬膜囊压迫的力量也大,这样就影响了后纵韧带及硬膜囊的血供及修复力,使后纵韧带及硬膜囊血供减少,而变薄变脆,当外力作用后,突出的椎间盘穿过破裂的后纵韧带突入硬膜囊内。(3)可能同化学刺激有关,破碎的髓核组织中的β蛋白和组织胺的分解产物可以对硬膜囊产生化学腐蚀作用,导致髓核组织、后纵韧带与硬膜囊间炎性粘连,引起硬膜囊破裂。
2.诊断:腰椎间盘突入硬膜囊内的病人症状既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又有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特征,以致很难作出明确诊断。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CT、脊髓造影及MRI予以鉴别。突入硬膜囊内椎间盘有以下特征:(1)病人为重体力劳动者,病史较长,有反复发作的腰腿痛病史。(2)近期腰部再次受到损伤后临床症状加重。(3)腰腿痛剧烈辗转不安,神经根受累体征重,下肢肌肉萎缩,足下垂及会阴部麻木。(4)重者大小便控制无力或失禁,双下肢瘫痪。
病人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彻底解除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压迫,以免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对于有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行全椎板切除,须仔细处理硬膜囊及马尾神经,避免神经组织再受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