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男96例,女54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0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15天;突出部位L3~4节段12例、L4~5节段105例、L5S1节段33例;中央型15例,左侧型82例,右侧型53例。
1.2临床表现本组150例,均有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其中一侧下肢疼痛127例,双侧下肢疼痛23例;一侧下肢麻木132例,双侧下肢麻木5例;直腿抬高试验30°以下105例,70°以下12例;拇趾背伸力减弱32例;患肢肌肉萎缩肢体发凉8例;足背皮肤感觉减弱105例。
1.3影像学检查本组150例均摄经X线片及CT扫描检查,正位片示25例正常,85例椎间隙左右宽度不一致,40例椎间隙变窄;侧位片示10例正常,115例腰椎生理前凸减小,23例腰椎生理前凸消失,2例腰椎生理后凸。CT示神经根移位135例,硬膜囊受压变扁移位15例。L3~4椎间盘突出12例,其中中央型1例,左侧型8例,右侧型3例;L4~5椎间盘突出105例,其中中央型14例,左侧型52例,右侧型39例;L5~S1椎间盘突出33例,其中左侧型22例,右侧型11例。
2治疗方法
2.1术前准备术前4小时禁食水,术前30分钟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用按压棘突法找准压痛区,并用龙胆紫作标记。另备长30cm、宽20cm、厚8cm软枕1个。
2.2麻醉方法用50ml注射器抽取0.9%生理盐水20ml及0.5g硫喷妥钠,静脉缓慢注入,边推注边令患者数“1、2、3……”直至病人不能数数,肌肉完全松弛(肌力达0级)。
2.3手法治疗患者侧卧,下面的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于伸直的小腿上部。医者一手按其臀部,一手按其肩前方,两手前后呈相反方向摆动,两手在对抗力量下斜扳其腰,此时可听到“喀喀”响声,再以同样手法施以对侧。紧接着让患者俯卧于硬板床上,在上下助手行对抗牵引下(牵引力以令患者腹部刚离床面为度,上下力量要平衡),术者双手掌交叉重叠按于压痛区快速抖腰,往往可听到“喀喀”响声。再将预先准备好的软枕垫于压痛区,在助手帮助下快速让患者翻身仰卧于硬板床上。手法操作自始至终大约2分钟。
2.4术后护理病人仰卧于硬板床,腰部垫枕,不得侧身,二便在床,术后第2日即可施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在床上休养15日即可下床,6个月内不得负重或做弯腰活动。
2.5术后用药术后给脱水剂、神经营养剂及激素3天,用量视病情及患者体质情况而定。出现腹胀腹痛、大便干结者,对症处理。
3治疗效果
3.1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腰臀部压痛消失,肢麻肢凉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腰腿痛及放射疼消失,久站久行小腿有软胀感,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腰腿痛及放射痛明显减轻,局部仍有压痛,功能活动改善。无效:任何症状无改善。
3.2疗效评定结果本组150例,按上述评定标准评定,治愈90例,占60%;显效37例,占24.6%;好转21例,占14%;无效2例,占1.3%。总有效率为98.7%。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椎间盘病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而引起以坐骨神经痛为临床特征的疾病。该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使腰椎间盘突出物移位及消除肿胀而解除神经根的压迫。该法选用硫喷妥钠麻醉,其优点有三:其一是麻醉安全、简单费用低,病人痛苦东于接受;其二是麻醉效果好,肌肉能充分松弛,有利于椎间盘突出物移位和神经粘连的松解;其三是病人苏醒快,一般3~5分钟,肌力恢复后能维持手法治疗后的稳定性,使用该手法治疗,具有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加速髓核中水份吸收,松解软组织粘连的作用,并有效地纠正诸小关节紊乱。有利于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利于改变小关节位置,扩大神经根管的容积。
(1999-12-31收稿2000-02-29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