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42岁;病史1~12.2年,平均3.5年,发病前有明显外伤史者9例,无任何诱因者13例。
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腰腿痛及麻木病史,其中双下肢有症状者14例,一侧肢体症状明显,另一侧较轻者8例;症状时重时轻,伴有缓解期者13例,呈进行性加重者9例;休息后疼痛未缓解或缓解不明显者14例,伴有夜间疼痛加重者8例。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16例。生理反射(腹壁、膝腱、跟腱)减弱者11例,膝腱反射亢进伴有病理反射引出者6例。下肢肌力减弱者12例,马鞍区感觉减退者6例,大小例失禁者3例。
1.3影像学表现22例中有16例行腰椎CT扫描,报告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其中4例行突出椎间盘摘除术后症状未缓解),入院后体检发现临床体征与CT定位描述不相符合,其中12例应用MRI检查:4例行椎管内造影后确诊为胸腰段椎管内占位并存腰椎间盘突出症。另6例首选MRI检查,报告为胸腰段椎管内占位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合并腰椎间盘膨出3例,后3例经椎管内肿瘤摘除术后,仍有较严重的根性症状,而且有明显的定位体征,经CT扫描诊断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
1.4治疗方法22例中行一次手术治疗即二种压迫因素一次手术解除者有7例;行二次手术治疗即根据病情及全身情况先行椎管内占位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某一手术,然后选择时机再行解除另一压迫因素的有15例(其中包括外院行一次手术治疗后转入我科的3例),间隔时间为32 d~6个月,平均83 d。全部病例均采用后正中切口暴露,术中所见与临床诊断相符合。
22例椎管内肿瘤,术后病理报告为:神经鞘膜瘤11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室管膜瘤2例、血管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
2结果
随访6个月~5年,平均2年,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劳动及正常生活者18例,占81.8%,基本恢复劳动及正常生活,偶有腰腿痛或下肢麻木2例,双下肢完全瘫痪1例(2年后脑转移死亡),大、小便不能自控伴不全瘫痪者1例。
3讨论
3.1胸腰段椎管内占位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存应引起临床的重视。7年来,我科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72例次,胸腰椎椎管内占位85例次,二者同时存在为22例,占腰椎间管突出症的3.3%,占椎管内占位病例的25.9%。在本组资料中,既有忽略了椎管内占位,单纯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摘除术,又有忽略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行椎管内肿瘤摘除术,术后症状缓解不完全或不缓解,甚至加重的病例,反映出临床不仅要注意两者中某一疾病的误诊,漏诊或两疾病的交叉误诊,还应注意两疾病的并存。因此,临床中需强调:注重病史及仔细体检;正确选择影像学检查。
3.2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根据全身情况及病情的需要二个方面来考虑,决定一次或分次手术。一般对年龄较青,体质较好的,椎管内占位属髓外组织及脊髓背侧方的,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相邻近的行一次手术治疗,同时解除上述两种压迫。相反则需行分次手术治疗,术中应把肿瘤摘除术常规列为首次。
收稿:199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