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本组男96例,女66例;年龄19~71岁,平均41.9岁。病程6天至3年。术前患者均有中度到重度下肢疼痛,其中行走不足500m即出现下肢痛者143例,大于500m者19例;腰部叩击痛阳性156例,其中132例并有下肢放射痛;16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麻木;疼痛减退区与突出节段压迫之神经根支配区域完全相符者115例、部分相符者34例、不符者13例;足踝部肌力无减弱者18例,余15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弱;腱反射不对称减弱或消失者112例;直腿抬高试验(SLR)≤30°阳性者40例,30~50°阳性者82例,50~70°阳性者23例,阴性7例。CT和MRI检查示突出节段为L3~47例,L4~571例,L5~S140例,L3~4、L4~59例,L4~5、L5~S131例,L3~4、L4~5、L5~S1三节段4例;同时显示椎管形态、髓核突出情况、关节突增生内聚程度,测量椎管、侧隐窝径线、黄韧带、椎板厚度及游离髓核大小及部位等;伴腰椎管狭窄、根管狭窄者共44例。
手术方法: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33例,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或行部分椎管减压、根管扩大78例,双侧开窗髓核摘除11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32例,全椎板切除减压、突出髓核摘除5例,3例开窗术失败后二次手术行半椎板切除、扩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
结果:本组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138例,良11例,差3例。
讨论:手术是治疗LDH的重要手段。为提高疗效,术前必须对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测量结果作综合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我们体会,下列两种情况适合手术治疗:①年龄小,病程短(少于6个月),SLR45°以下阳性,腰腿痛症状重,短距步行即出现肢体疼痛,下肢感觉障碍明显,且感觉障碍区域与突出节段压迫之神经根支配区域一致,膝踝反射不对称减弱或消失者。②CT、MRI横断面提示腰椎间盘突出高度越大、突出椎间盘面积与椎管面积比值越大、残存椎管面积越小者。
近年来,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腰椎后部结构在腰椎稳定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学者指出,腰椎后部结构可承受24%~30%的压力、21%~26%的张力、42%~54%的旋转应力。而一侧小关节突可提供35%的扭转刚度,故小关节切除后抗扭转载荷能力严重削弱,腰椎后部结构切除越多,脊柱不稳定程度越大,故手术应遵循有限化原则。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年龄,病程,症状典型与否及突出节段,髓核突出部位和大小,有无小关节突增生,黄韧带肥厚,单或双侧根管及椎管狭窄等情况具体选择。如老年患者多合并椎管、根管狭窄,可适当扩大开窗范围,较青壮年的1.5cm×2.0cm稍大,以2.0cm×3.0cm为宜(内外宽不超过2.0cm)。手术选择和设计以不破坏脊柱稳定为原则,又要注意显露充分。尽可能保留椎板后层骨皮质,扩大侧隐窝时只咬除椎间小关节内侧和骨性管壁内侧薄层骨质,使神经根松解移动1cm为度,尽量减少对椎板和椎间关节的破坏。本组78例行此扩大开窗侧隐窝和神经根管扩大,效果满意。
LDH患者因髓核突出或伴侧隐窝狭窄,手术野暴露困难,加上硬脊常有粘连,操作时易损伤硬脊膜和神经根,术中操作要仔细,动作要轻柔。黄韧带在椎管边缘附着处易与神经根混淆,在突出椎间盘较大或侧隐窝狭窄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在切开椎间盘时应充分暴露切开部位,剥离干净表面粘连组织,确认牵开了神经根及硬膜后再行切开。我们赞同椎间盘表面血管先用双极电凝烧灼,预防出血,这样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使术野清晰。静脉丛出血时,可行棉片压迫,切忌慌乱钳夹或视野不清时切除椎间盘;显露神经根时,尽量减少硬膜外脂肪的剥离,以减少术后粘连。术中牵拉神经根或马尾时,尽量做到轻柔和缩短牵拉时间,与突出物明显粘连时可用锐器切断粘连带,不宜勉强行钝性分离,以减少局部炎症因子释放,加重神经根损伤。
根据术中减压和组织损伤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十分重要,此也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必要手段。如术后24小时后直腿抬高运动可使神经根牵张、松弛、上下移动,促进神经根本身血液循环,利于神经根炎症反应早期消退,同时避免其在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粘连。
2000-06-1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