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肝癌的介入治疗法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介入治疗是在X线、CT和超声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特定的穿刺针、导丝或导管等器械进行治疗的技术。介入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甚好,成为肝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有以下二种方式:

肝动脉插管化疗
肝动脉插管化疗的基本方法是:经皮穿刺,从动脉内插管至靶肿瘤动脉,再通过导管给药,以等于或小于静脉给药的剂量动脉内灌注化疗药。这样可使靶细胞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和延长药物与病变接触时间,并且减少全身的药物总剂量,达到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目的。化疗药物的疗效与肿瘤所在部位药物的有效血浓度及药物与肿瘤接触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正常肝细胞的血液供应20%-50%来自肝动脉,75%-85%来自门静脉。原发性肿瘤的血液供应90%-95%来自肝动脉,这就为选择性经肝动脉灌注治疗肿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临床上有三种灌注法:(1)一次冲击性:指在短时间内将药物注入靶动脉,然后拔管结束治疗的方法。特点是操作迅速,并发症少,护理简单,适用于导管保留困难的部位。(2)动脉阻断化疗:是用阻球囊导管插入靶动脉,然后使球囊膨胀阻断动脉血流,再行化疗药物灌注的方法。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药物浓度和延长药物停滞时间。(3)长期药物灌注:此法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灌注可为多次连续性。

肝动脉栓塞治疗
将某种固体或液体物质通过导管选择性注入肿瘤血管和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供血,抑制肿瘤生长。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此疗法可使肿瘤缩小,并可减轻疼痛等并发症,达到延缓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栓塞剂种类:
(1)长期栓塞剂。明胶海绵:是一种无毒、无抗原性的蛋白胶类物质,是常用的栓塞剂之一。碘油:它经动脉注射后,在正常组织内数天后就消失,而在肿瘤组织内长期滞留,时间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碘油还可和抗癌药物制成乳剂或是混悬剂,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使药物能以较高浓度长时间停留于肿瘤内缓慢释放,增加药物的抗癌作用。
(2)中药栓塞剂。鸦胆子油:用鸦胆子油制成的静脉乳剂对多种肿瘤有效,其栓塞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凝血系统,引起动脉内广泛血栓形成而达到的。鸦胆子油具有抗癌及动脉栓塞的双重作用。莪术油:莪术油除外作为栓塞剂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能抑制癌细胞核酸合成,导致癌细胞死亡。它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有报告认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癌,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4%、29%、15%,明显好于其它治疗方法。目前,介入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应用越来越广,可用于肺癌、卵巢癌、宫颈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瘤。
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回顾
1肝动脉灌注化疗加碘油、明胶海绵栓塞法
2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术
3肝动脉节段性栓塞
4肝动脉-门静脉联合化疗
5暂时性阻断肝静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6经肝动脉热碘油栓塞
7经肝动脉注入无水乙醇-碘油乳剂
8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肿瘤缩小后II期手术切除
9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治疗
10肝胆管细胞癌的连续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放射治疗
11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
12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治疗
13肝癌伴肺转移的治疗
14肝癌伴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15经肝动脉注入生物制剂
1肝动脉灌注化疗加碘油、明胶海绵栓塞法
此法为目前最常用的经动脉介入治疗方法。顺序上,有学者主张采用夹心面包疗法(水门汀疗法),即先用少量碘油-化疗药乳剂行远段终末血管的周围性栓塞,继而于肿瘤供血动脉内行足量灌注化疗,再用碘油-化疗药乳剂和/或明胶海绵栓塞中段动脉,近段1、2级肝动脉应视为下次治疗的通道,尽量不要栓塞。碘油本身不是很理想的栓塞剂,由于单独TAI疗效不大,作为载体,将化疗药与碘油混合成乳剂,行动脉内化疗栓塞,能起到化疗和栓塞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闭塞肿瘤血管,另一方面化疗药物可缓慢释放,长时间发挥作用。栓塞应推崇超选亚段过量栓塞。如有肝动脉-门静脉瘘和(或)肝动脉一肝静脉瘘,可先用明胶海绵或不锈钢圈堵塞瘘口,再注入碘油,或将适量明胶海绵颗粒与碘化油混合,然后缓慢注入.
2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术
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表明,肝癌的血供大部分来自肝动脉,但门静脉也参与小部分供血(5%~10%),特别是在肿瘤周边部分。因此,TACE常常不能彻底解决肿瘤的血供问题,栓塞不彻底,肿瘤不能完全坏死,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为彻底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在肝动脉栓塞的同时,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超选择插管,栓塞肿瘤周边部分的门静脉营养血管。这种方法适用于肿瘤局限在肝段之内,肝脏周边部分,门静脉栓塞不应超过35%。此法肿瘤血管栓塞完全,肿瘤坏死彻底,疗效好。但操作复杂,需行门静脉穿刺插管,创伤相对较大,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病例较少。
3肝动脉节段性栓塞
由于原发性肝癌双重供血、介入治疗后侧枝循环形成、栓塞不完全等因素,单纯的TACE往往不能完全终止肿瘤血供和杀灭所有癌细胞。采用微导管超选择至供养肿瘤的肝段动脉分支,行肝节段性化疗栓塞。肝节段性栓塞是注入过量碘油乳剂,通过肝动脉与门静脉之间的吻合支,达到同时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和瘤周的门静脉小分支,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的目的,这种栓塞方法使栓塞更为彻底,坏死更为彻底,可有效解决肝癌双重供血的问题,正常肝组织不受损或受损较轻,肝功能基本不受影响,这对于伴有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十分有利,不仅保护了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而且疗效明显提高,毒副作用明显降低。肝节段性栓塞具有相应的解剖学基础,动物实验表明,正常肝动脉和门静脉之间存在交通:①胆管周围的动脉丛;②门静脉滋养血管;③肝脏表面肝动脉-门静脉间直接连通;④肝窦水平功能性肝动脉-门静脉吻合。正常情况下这些吻合支并不开放。一方面肝癌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发生率为63.2%,另一方面当肝动脉压力异常增高或门静脉高压时,这些吻合支开放。当注入过量碘油乳剂时,肝动脉压力增高,碘油通过开放的吻合支进入瘤周门静脉,可同时栓塞肝肿瘤的动脉血供、微血管及瘤周的门静脉小分支,达到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的效果,使肝动脉供血和门静脉供血的肿瘤灶坏死更彻底,被称作“内科性肝段切除”。介入治疗后切除的手术标本显示主瘤及瘤周的微小病灶均完全坏死,而瘤周近旁组织门静脉小支被栓塞所导致的瘤周纤维增生不足以导致弥漫性肝损害,因而是安全的。肝段栓塞有效解决了肝癌双重供血,肝动脉内介入治疗疗效不彻底的问题。因此,应推广应用肝段性栓塞。但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后门静脉小分支内碘油聚积的并不多,小肝癌完全坏死率最高仅可达64% .
4肝动脉-门静脉联合化疗
为了解决肝癌双重血供的问题,同时进行肝动脉和门静脉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有学者将化疗药物总量的2/3经肝动脉灌注,另1/3经脾动脉灌注,使药物经脾静脉-门静脉回流,达到门静脉化疗的效果。
5暂时性阻断肝静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1964年美国学者Rousselot等首先提出暂时性阻断肝静脉行肝动脉灌注化疗的设想。其立题依据为:肝脏血流量大(1 500ml/min),一般情况下,肝静脉是肝血流的唯一输出通道。该作者在实验中发现,阻断肝静脉后,肝血流回流受阻,腹腔内脏器官充血、肿大、体循环血压下降,此时向肝动脉内注入化疗药,可提高局部抗癌药物浓度,延长高浓度化疗药物与肿瘤接触的时间。王峰等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理论:阻断肝静脉后,TAE-THVO可使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较一般TACE增加,同时,肝静脉与外周静脉药物浓度趋于一致的时间,TAE-THVO组为30分钟,TACE组为6分钟,这说明由于肝静脉的阻断,可使药物在肿瘤局部作用时间延长。早期由于操作较为复杂,受当时介入器材性能不良的限制,未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70年代中期,随着介入治疗器材的改进,学者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进介入治疗技术,提高疗效上。由于TAE操作较为简便,且有较好疗效,因而在临床中迅速应用。但TAE难以使肿瘤完全坏死,治疗后远期生存率仍不满意。近年来开发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的很多新技术,如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术、肝段及亚段动脉栓塞术等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肿瘤坏死率,延长了生存期,但存在着操作技术复杂,临床不宜推广,疗效不一致的缺陷。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有学者发展了TAE-THVO技术。
1992年日本学者金泽右等在阻断肝静脉下行肝动脉造影,发现局部肝动脉分支增多,肝段持续浓染及载瘤段门静脉分支显影。这一结果提示:阻断肝静脉后向肝动脉注入化疗栓塞剂有可能获得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的效果。正常情况下,肝动脉的压力虽然高于门静脉压力,但动脉血并不流入门静脉,这是由于肝动脉-门静脉进入肝窦的开口狭小,因此从肝动脉注入碘油很难进入门静脉。实验发现,急性阻断肝静脉后可出现下述改变:①肝静脉压力增高,小叶下静脉、中央静脉扩张,肝窦扩张、充血,内皮细胞间隙增大;②门静脉压力增高,小分支扩张,由向肝血流转变为离肝血流;③肝动脉分支轻-中度扩张,阻断区动脉灌注量增加,肝动脉-门静脉吻合支开放(主要是肝动脉→胆管周围血管丛→门静脉侧支),血流方向由正常的肝动脉→肝窦→中央静脉→肝静脉转变为动脉→动-门静脉吻合支(肝窦)→门静脉。如果肝段静脉阻断不超过60分钟,上述改变是可逆的,不会造成肝功能的损害。
动物实验表明,使用球囊导管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窦状隙内压力增高,致使肝动脉-门静脉之间潜在的吻合支开放,化疗药物经吻合支进入门静脉,同时由于肝静脉闭塞,回流受阻,使进入门静脉的药物停留在门静脉内,肿瘤组织浸泡在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中;然后过量栓塞碘油-化疗药物乳剂,使碘油通过开放动-门静脉吻合支进入瘤周门静脉,达到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的目的,可明显提高疗效;同时可以避免栓塞剂进入体循环,在肝癌伴有肝动脉-肝静脉瘘的患者治疗意义较大。此方法的主要适应症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