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肝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1)曾有肝炎和肝硬化病史,病情稳定多年,没有发冷发热,而突发肝区及胆区闷痛或剧痛。
(2)30岁以上的成年人,右上腹部及上腹部可扪及包块,质地硬,表面不平,且连续观察增大趋势明显,而
病人却没有明显不适者。
(3)口干,烦躁,失眠,牙龈及鼻腔出血,伴有上腹部胀满,肝区不适者。
(4)全身关节酸痛,尤以腰背部为最明显,伴有厌食,烦躁,肝区不适,以抗风湿治疗,效果不佳者。
(5)反复腹泻伴有消化不良和腹胀,按胃肠炎治疗效果不明显或不能根治,并有肝区闷痛,逐渐消瘦者。
(6)有肿瘤的家族史,尤其是有肝癌的近亲家族史者。

[中药治疗肝癌病例]

例一任某,男,51岁,瑞安市个体户。1996年元月13日初诊。患者于1995年11月6日因腹胀,在一一八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未予治疗,又在同年12月14日在福州市一医院诊为肝癌(弥漫型),亦未予治疗。今见:腹胀,腹皮紧,青筋外露,小便短少,大便溏,舌苔紫暗,舌下静脉怒张,脉弦。查体:两颈部见橄榄大小的肿大淋巴结数个,按之硬如石,推之不动,腹围113cm,未腹胀前约78cm。叩之浊音,动摇有水声。辨证:肝脾两虚,气滞血瘀,水失运化。治则:补益肝脾,理气活血,运化水湿。方法:①癥消癀(癥痛康)30瓶,每日3次,每次1g;慈丹胶囊10盒及扶正固本胶囊10盒,每日4次,每次各5粒。②汤药:内金15g,白术30g,茅根30g,丹参30g,鳖甲30g(先煎),川朴15g,槟榔12g,莪术6g,每日1剂,水煎口服,连服30剂。
二诊(1996年2月19日):药后溲畅,腹胀减,腹围98cm,纳食知味,腹部稍硬,舌苔白腻,质色较暗。查肝功:HBsAg阳性,但滴度由原来1:512降至1:32。效不更方,仍以前药连服1个月。
三诊(1996年3月17日):药后腹水消尽,腹胀已除,体重增加5kg,二便如常,舌苔薄黄,脉细缓。方药:①中成药同前。②汤药以上方加茵陈30g,黄芪30g,连服一疗程。
四诊(1996年4月20日):诸症皆除,舌苔淡白,脉弦。乙肝两对半已转阴,验AFP<15μg/L,原来AFP定量为20.9μg/L。按原方继续服药。
五诊(1996年8月20日):现各方面颇佳,面色红润,饭量倍增。于8月11日CT复查示:两肺未见异常密度影,肺纹理分布匀称,两肺结果如常,纵膈未见异常,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实质匀称,未见异常密度影。为了巩固疗效予药一疗程继服。
1997年7月1日随访,健康如常,在今年3月初,又行全面检查,均未见异常。

例二李某,男33岁,农民。1997年6月17日初诊。患者于6月1日因腹胀,在广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CT(号28897)检查,诊断:肝硬化后肝癌,脾增大,少量腹水,肿块大小约5cm4cm,在同院进行治疗,于6月13日再查CT(号2889)肿块已增大为11cm20cm,肝硬化,脾肿大,少量腹水。现症:全身黄染呈橘色,溲黄,目黄,全身无力,腹胀,便结,失眠,舌苔薄黄,脉滑。此为湿热蕴结,肝气不疏,中焦失调,脏腑失约。治宜:祛湿热,理气,调中焦。方药:①癥消癀(癥痛康)40瓶,每日4次,每次1g;茵陈双白丸40瓶,每日4次,每次1g;慈丹胶囊及复方莪术消瘤胶囊各10盒,每日4次,每次各5粒。②茵陈30g,白英1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叶30g,土茯苓30g,板蓝根30g,大黄6g,丹参10g,郁金10g,山楂30g,佛手10g,大腹皮30g,茯苓30g,水煎口服,连服30剂。
二诊(同年7月17日):药后黄疸退尽,余症大减,舌苔薄白,脉濡。复查:肿块7cm8.3cm,未见腹水。仍以上法中成药不变继服一疗程,中药汤方减量服用。目前仍在积极治疗观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