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昨天(1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专家各抒己见。
勿忽视“潜在因病致贫”人群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正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旋律。”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刘远立教授强调,可通过更为合理的方法测算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支付能力,深入了解各个人群的保障需求。
刘教授指出,除了收入较低、没有医疗保障的人,以及已发生因病致贫的家庭以外,还存在一种“潜在发生因病致贫”的情况,即预期的医疗支出可能造成因病致贫。2003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48.9%的人曾有生病未就诊情况,其中有小部分人的原因是无支付能力。
几位专家不约而同指出,医疗保障制度要“重量更重质”,不仅要关注保障的覆盖面,更需强调制度的公平性,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寻求医疗服务“规模效应”
有关测算显示,200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8660亿元,其中用于医疗的占86.34%,人年均医疗费用575元。另据测算,1978年至2005年,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速为11.5%,照此推算,2010年的人年均医疗费用将达1157元。
“如何完善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是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独特问题,任何现成理论或者模式都不适用,都有局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指出,我国可凭借现有统一的医疗卫生管理体系以及人口众多等条件,形成规模优势,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及科学管理体系,探索低成本、集约化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模式。
如何进一步完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李教授认为,首先是集团化,应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纵向整合和横向竞争,通过集团化实现双向转诊,区域医疗集团之间、医疗集团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有效分工合作。其次是信息化,通过共享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时对医院运营状况、医生医疗行为、财务流程、患者信息及群体疾病特征进行监管。
重视公共卫生“非医之医”
“一个地区人均寿命的延长,关键因素在于当地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罗伯特·米南教授认为,公共卫生体系通过有组织的社区行动,控制传染病流行,教育个体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是一种“非医之医”。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李立明教授认为,虽然中国已建立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等公共卫生平台,但在信息共享上仍有待提高。同时,现有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较低的薪酬水平,可能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