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人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男性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占首位,女性占第二或第三位)。临床发现的病例约2/3失去了手术的机会。目前,对此种情况的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经股动脉插管行介入治疗[1]。其基本原理是经病变的靶血管将有效的抗癌药集中、大量地直接注入瘤体,使瘤体受到强有力的杀伤,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对体内尚未发现的微小病灶也起到化疗作用,亦可随循环再次进入瘤体。使靶器官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以提高疗效。此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疗程短,组织创伤小,病人痛苦少,疗效好,副作用少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男60例,女28例;年龄38~78岁,平均58岁。临床症状主要是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胸痛、气短、颈面部浮肿。全部病例均行影像学检查。经病理证实,鳞癌42例,腺癌21例,未分化癌6例,其余结合X线、CT、支气管镜检查可确定的19例。本组88例经介入治疗总的疗效较为满意,有的病人生存期3~8年,生存质量良好。
1.2 方法 病人平卧手术台上,常规消毒辅巾,腹股沟区局部麻醉后运用Seldinger技术,选择性穿刺右侧或左侧股动脉成功后,在X线透视下放置4F导管,经腹主动脉逆行向上,选择性地插入左或右侧支气管动脉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或摄X线片,观察肿瘤动脉血管的分支、分布、染色浓度[2]。确定靶血管后经导管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注入联合抗癌药。一般选择2~3种:顺铂60mg、紫杉醇210mg或表阿霉素60mg、丝裂霉素10~14mg、Vp16 100~400mg、环磷酰胺0.5mg、恩丹西酮8mg,术毕拔管,压迫止血。术后卧床休息,观察排尿及下肢活动情况,静脉补液水化,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3~4周后行第2次治疗。
2 术后预见性问题及临床护理
2.1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 虽然股动脉穿刺技术较为安全,但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方法,可对局部血管特别是动脉造成损伤。护理:1)病人术终回室绝对卧床24h,局部用1.0kg砂袋压迫止血6h。术侧肢体伸直制动12h,向患者解释伸直的重要性,以取得病人的配合。2)遵医嘱测血压、足背动脉搏动,30min测量1次,血压、脉搏稳定后改为4h测量1次,并准确记录,观察血压有无偏低,防止内出血。3)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敷料渗血及皮下淤血。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对女性及老年病人排尿困难时给予导尿,并留置尿管24h,防止排尿时引起活动性出血。本组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给予延长卧床时间,局部砂袋加压2h。
2.2 下肢动脉栓塞 操作时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引起动脉血栓形成栓塞,穿刺口包扎过紧,血液淤滞,促进动脉血栓形成[3]。护理:1)术后1h,每隔0.5h拿起砂袋5min。2)密切观察下肢血运,每15~30min双手同时触摸双侧足背动脉,观察搏动情况。3)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4)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下肢麻木、疼痛,特别是动脉硬化者,如发现肢体变冷、苍白、疼痛、无脉或脉弱,表示可能为血栓形成,应及时溶栓。本组88例无1例发生血栓。
2.3 疼痛 肺癌介入治疗1~3天因肿瘤组织坏死,可引起肿瘤区疼痛。另外还因高浓度化疗药物或造影剂刺激肋间动脉,可引起前胸后背疼痛。护理:向病人进行宣教,告知,一般不需处理,3~4天后可自行缓解,嘱病人多喝水加速化疗药和造影剂的迅速排泄。本组3例术后出现轻微胸痛,向病人解释后未作特殊处理,3天缓解;1例出现明显胸背痛,给予止痛剂,并给予复方丹参250ml静脉滴注,3天后缓解。
2.4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发生于支气管动脉造影,灌注化疗及栓塞止血之后。其发生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有吻合,高浓度的造影剂或药物损伤脊髓,或者为脊髓根动脉水肿阻塞造成脊髓缺血所致。表现为术后数小时开始出现横断性脊髓损伤症状,损伤平面以下躯体感觉、运动功能减弱或消失以及尿潴留等。护理:1)介入术后密切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嘱患者15~30min主动运动健侧下肢或针刺皮肤上下平面有无感觉异常,早期发现症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2)观察患者有无尿潴留。3)备好血管扩张剂,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氟美松等[1]。4)加强泌尿系统、皮肤护理及肢体功能锻炼,减轻脊髓损伤症状,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本组1例出现轻度双下肢感觉、运动减弱,排尿困难。给予低右500ml,复方丹参250ml 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静注,给予留置导尿。2天后症状缓解。
2.5 发热 发热是由于化疗药物作用癌细胞引起坏死后的吸收热,术后1~3天 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体温波动在37.5~39.5℃之间,体温不超过38.5℃者不必处理,嘱病人多喝水,超过38.5℃可行物理或药物降温。
2.6 感染 由于抗肿瘤药物对骨髓的抑制,患者常有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且多数抗肿瘤药物对机体免疫机能有影响,化疗后易发生感染。护理:1)病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或用新尔奇空气消毒剂2次/日病室空气消毒,保持病室通风良好,限制陪床探视人员。2)一切治疗护理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加强无菌观念。3)做好口腔护理,饭后漱口,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泄。4)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5)检测血常规及时给予升白细胞治疗。
2.7 压疮 术后平卧24h,受压部位毛细血管微循环受阻,产生局部缺血,若持续时间较长易发生压疮。护理:1)术前给患者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2)将手平伸于受压部位,用手掌环形 按摩皮肤1次/h。3)保持床单平整、无皱折无渣屑,睡海绵床垫。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擦拭汗液。本组88例无1例发生压疮。
2.8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是介入化疗术后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术后鼓励病人进食易消化食物。对有恶心、厌食者,注意饮食调节和搭配,以增加食欲。呕吐严重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引起呛咳或窒息,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量,并准确记录。并按医嘱给予0.9%生理盐水250ml,胃复安20mg,维生素B6 0.3静脉滴注、恩丹西酮8mg加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安慰病人使其放松。
3 讨论
肺癌介入治疗是在支气管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通过不同的化疗药物配伍灌注,控制和杀伤癌细胞,近期疗效十分满意,能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减轻痛苦,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但是介入治疗术后会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临床护士应有先期预见性,并建立规范化护理规程。规范化介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可加速患者的康复,并提高患者满意度。护士对介入术后预见性问题做到人人心中有数,能够在术前、术后做好宣教和沟通工作,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使并发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极大的提高了医生对介入治疗护理配合的满意度及病人的信任度,也是减少医护矛盾的先决和必需条件。同时,术后规范化护理规程的构建,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效率。目前,临床由于护士缺编和护理人员知识老化现象突出,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缺乏新知识、新方法,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化护理规程构建,能有效帮助低年资护士高质量完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有序地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促进护理质量控制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效率性,提高护士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规范化指导标准,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术前、术后及康复指导,满足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要求。通过医护患密切配合,使介入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红伟,孙兆实,熊秀真.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1):84-86
[2] 蒋雅娟.肺癌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报,2005,3:6
[3] 杨学东,苏瑞,洪伟.股动脉插管引起的血栓栓塞[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2
[4] 周燕秋.肝移植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