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药干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临床研究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在我国中医药已经成为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有相当部分病人要求接受单纯中医药治疗。40多年的临床研究提示,中医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足之处是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数据,以科学的结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本研究作为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组织国内治疗肿瘤具有较强实力的八家三级甲等医院,在现代循证医学及GCP的思想指导下,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以非手术Ⅲa~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为对象,旨在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药治疗两套方案进行系统性评估,在规范的临床验证的基础上明确回答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试验拟采用200例中西结合组(化疗+中药)与化疗组随机,双盲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探讨中药在化疗治疗中的作用,对中位生存期的影响;同时同期入组200例中药组通过单纯中药治疗进行中位生存期比较,观察不同方案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期影响。
一、中药对肿瘤患者化疗减毒增效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以安慰剂平行对照及随机阳性药对照的方法,对中药对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化疗减毒增效的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明确中药能否增加化疗疗效、减轻化疗毒性,且能提高生存质量,提高化疗完成率。
根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对照组试验组70115试验组)批件,临床试验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负责。参加单位包括:(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3)中日友好医院;(4)广东省中医医院;(5)中国中医研究院附属西苑医院;(6)北京胸部肿瘤医院;(7)北京市肿瘤医院;(8)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本临床试验严格按照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现将临床试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选择年龄18~75岁明确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非小细胞型)的Ⅲ、Ⅳ期初治患者为观察对象。具备化疗适应症,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Karnofsky评分≥60分,可接受化疗,自愿参加本研究,试验治疗前一个月内未服用影响血象、免疫功能等药物,包括一些特殊滋补药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好,可随访。
2. 分组 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中药与安慰剂平行对照(1∶1)的研究方法。本试验开始之前,由301医院统计室以S试验组S软件模拟产生随机数字表,进行药品编号及分药,一式二份分别存放在301医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独立的两处。按照研究方案筛选和录取符合要求的自愿者,随机分入试验组或对照组后进入42天的用药期。所有受试者均在用药后第42天进行评价和填写CRF表,以提供对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数据和资料。本临床试验计划有药品分发给8个试验中心,以保障试验结束时至少有400例有效病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不少于200例)。
3. 治疗方案
①中西医结合组:(一线方案)PDD 25mg/m2 d1~3, NVB 25mg/m2 d1、d8;(二线方案)Taxol 75mg/m2 d1 ;PDD 25mg/m2 d1~3,21d /周期×3~6,肾功能低下者可用CBP 300mg/m2 代替PDD。化疗期间:服用参一胶囊(亚泰集团生产提供),剂量:每日2次,每次2粒(20mg),服药42天。治疗组服用参一胶囊时间至入组化疗实行后六个月内。随访时间: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4个月随访1次。
②西医治疗组:化学药物治疗:方法同中西医结合组。化疗期间:服用安慰剂,方法同参一胶囊,每日2次,每次2粒,服药42天。随访时间: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4个月随访1次。
4. 观察指标 ①减毒:中医证候改善,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的损害;生存状况:卡氏评分,体重;②增效:瘤体变化;③化疗通过率。
5. 评价标准 ①中医证候:症状按轻、中、重分别记为1、2、3分;疗前症状与疗后症状分别相加,并进行比较;显效∶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降低2/3以上(>2/3)。有效∶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降低1/3以上,但不足2/3。无效∶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降低不足1/3,甚至增加(<1/3)。②血象(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血红素)按WHO急性亚急性毒性标准(五级)疗后做统计学处理。③肿瘤瘤体变化的比较 按照卫生部《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记载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化疗疗效评定标准(缓解率),以患者入院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一个月胸片或CT进行对照比较,两周期治疗后作疗效评价。有效率= CR+PR。④生活质量:卡氏评分:升高: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10分以上。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或降低不足10分。下降: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10分以上。体重变化。升高: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1公斤以上。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降低不足1公斤。下降: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1公斤以上。
6. 试验质量的控制和数据管理 建立试验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研究过程严格按照SOP进行。
7. 数据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不同治疗组各次就诊的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与筛选期基础值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前后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不同治疗组各次就诊的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二)结果
1. 病例完成/脱落病例情况 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按照病例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有414例受试者入选进入本试验。中西医结合组(简称试验组)199例,西医治疗组(简称对照组)215例。
2. 一般资料
(1)两组人口学信息比较(ITT) 中西医结合组:男性128例(64.32%) ,女性71例(35.68%) ;西医治疗组男性151例(70.23%),女性64例(29.77%),两组比较λ2 1.643,P值 0.1999。
两组比较,年龄、性别、身高无明显差异,P>0.05。
(2)入选病例病理分型及分期比较 两组病例在病理分型构成比例及分期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随机入组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表1 病例分布
中 心 中西医结合组 西医治疗组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45(22.61%) 39(18.14%)
2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38(19.10%) 38(17.67%)
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 1.01%) 4( 1.86%)
4中日友好医院 25(12.56%) 32(14.88%)
5 北京肺部肿瘤研究所 16( 8.04%) 20( 9.30%)
6 北京市肿瘤医院 5( 2.51%) 4( 1.86%)
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9(19.60%) 49(22.79%)
8 广东省中医医院 29(14.57%) 29(13.49%)
合 计 199 215

表2 肿瘤病理及分期
中西医结合组 西医治疗组 检验统计量 P值
病理类型 鳞癌 64( 32.32%) 72( 33.64%) 1.275(λ2) 0.8656 腺癌 114(57.58%) 121( 56.54%) 肺泡癌 6( 3.03%) 4(1.87%) 大细胞癌 3( 1.52%) 2(0.93%) 其它 11( 5.56%) 15(7.01%) 合 计 198 214
分期 ⅢA期 25(12.63%) 20( 9.52%) 2.852(λ2) 0.2402 ⅢB期 74( 37.37%) 68( 32.38%) Ⅳ期 99( 50.00%) 122( 58.10%) 合 计 198 210

3. 研究结果
(1)化疗通过率 化疗顺利通过率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治疗组无明显差异(包括第1和第2周期)。

表3 两组化疗通过率
中西医结合组 西医治疗组 检验统计量 P值
第1周期末化疗完成情况
未通过 21(10.55%) 18( 8.37%) 0.576(λ2) 0.4479
通过 178(89.45%) 197(91.63%)
第2周期末化疗完成情况
未通过 86(51.19%) 92(49.20%)
通过 82(48.81%) 95(50.80%) 0.141(λ2) 0.7077
(2)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第1周期末和第2周期末的中医症候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均优于西医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的应用能够改善症状。

表4 中医症状总分
项目 中西医结合组 西医治疗组 检验统计量 P值
治疗第1周期初 3.06±1.99 2.89±2.16 0.707(F值) 0.4010 治疗第1周期末 2.42±1.57 2.77±2.02 3.915(F值) 0.0485 治疗第2周期初 2.68±1.80 2.55±1.76 0.467(F值) 0.4949 治疗第2周期末 2.45(1.73) 2.92(2.06) 5.608(F值) 0.0184

(3)生活质量
①卡氏评分(体力状况计分) 体力状况在第1周期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在第2周期末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表5 卡氏评分变化
时间 试验组 对照组 检验统计量 P值
治疗第1周期初 79.24±8.60 80.14±8.90 1.079(F值) 0.2994 治疗第1周期末 78.54±8.98 77.72±9.61 0.788(F值) 0.3752 治疗第2周期初 78.92±8.78 78.63±8.50 0.102(F值) 0.7493 治疗第2周期末 78.95±9.14 76.77±9.15 5.077(F值) 0.0248

②体重变化 第1周期治疗前后中西医结合组的体重基本没有变化,西医治疗组体重下降平均0.97公斤。第2周期中西医结合组的体重仍无明显变化,西医治疗组体重下降平均1.14公斤。但P值0.06,无统计学意义。

表6 体重变化
时间 中西医结合组 西医治疗组 检验统计量 P
基线 治疗第1周期末 治疗第2周期初 治疗第2周期末 62.82±11.30 62.81±11.28 62.81±11.30 62.92±11.32 65.56±13.72 64.59±11.06 68.17±44.64 65.11±11.50 4.846(F 值) 2.612(F 值) 2.382(F 值) 3.321(F 值) 0.0283 0.1068 0.1236 0.0693

(4)对化疗毒性的影响
①对血象影响 西医治疗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比较,血红蛋白第1周期与第2周期均有明显差异,中西医结合组优于西医治疗组;白细胞,中西医结合组优于西医治疗组,但无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