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胃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一.概况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居消化道肿瘤之首。在十大肿瘤中的前三位依次为胃癌、食管癌、肺癌。1990年据部分省市县统计资料表明肿瘤死亡率,在市区已退居笫二位,前三位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而在县城仍居首位,前三位依次是胃癌、肝癌、食管癌。近些年胃癌死亡曲线呈持平趋势。 从世界24个地区中16种肿瘤的新发病数,胃癌为第一位,占10.5%。在发达国家中,胃癌列在癌症新发病数的第四位,排在肺癌、肝癌、食管癌之后。而在发展中国家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宫颈癌。 胃癌高发年龄在50~60之间,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常常与胃部良性疾患相混淆,当出现症状而就诊者已有 80~90% 不属于早期,甚至己发展到晚期。此期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即是手术治疗,一般五年生存率也只在 20~30%之间。在日本胃癌一般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40~50%,比我国高,这与确诊早有关。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人数在16万以上。年死亡率15.4~17.3/10万人口。是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肿瘤之一。 (一)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 胃癌发病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地区有较大的区别。从世界范围分布情况看,胃癌高发国家有日本、智利、芬兰、奥地利、冰岛、挪威、捷克等,年发病率为61~130/10 万人。就日本为例,据文献报道,日本胃癌发病率男性为68.5/10万人,女性为35.3/万人,男性为第一位,女性为第二位。但日本总的癌病发病率与其它国家比较,男性排在19位,女性排在24位。美国男性胃癌发病率为9.42/10万人,女性发病率为4.27/10万人,显然比日本人发病率明显低。近20年来,日本人由于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及生活方式的西化,胃癌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胃癌的发病率形成高发地带,从甘肃、宁夏、内蒙古、辽东半岛、胶东半岛、江浙沿海一带均为胃癌高发区,华北地区次之,中南及西南地区胃癌发病率较低。甘肃武威地区胃癌年死亡率为59/10万人,烟台地区则为30.91/10万人,上海地区为34.2/10万人,而四川省胃癌年发病率为14.38/10万人,重庆为3.29/10万人,广东、广西为5/10万人。我国胃癌发病率情况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有降低趋势.
(二)胃癌的发病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胃癌的发病年龄分布较广,文献中有婴幼儿患胃癌的报道。国内资料分析高发年龄在50~60岁,占60~70%左右,男性75岁以上、女性80岁以上,胃癌发病率才有下降。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胃癌发病年龄提前,有的资料显示提前达10年之多。北京地区统计资料79.6%胃癌发病年龄在40~60岁之间。我国胃癌发病年龄早于国外,国外胃癌发病年龄平均男性在56岁,女性在54岁。据上海统计资料男性平均50.4岁,女性45.8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方式的改进,胃癌发病率在某些地区有降低趋势。
二.胃癌的病因d
虽然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引起胃癌的病因仍然不能确切定位,因此胃癌的发病原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流行病学和卫生态学等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胃癌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探讨胃癌的病因提供了依据。化学致癌物诱发胃癌已完全证实。现正在深入研究其致癌过程中染色体、DNA、基因等方面改变对肿瘤发生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食、营养、微量元素、维生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返流、胃粘膜免疫屏障和全身免疫功能等因素均在胃癌的病因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使人类能够认识到胃癌发生和发展的基因变化,是探索胃癌的发病机理的重大突破,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西医对胃癌病因的研究
1.饮食因素:饮食习惯及食物成分在胃癌发病中有重要影响。
(1)腌制食品: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区居民喜食腌肉、咸鱼、蟹酱、含高盐食品,长期刺激胃粘膜,对胃癌发生有促进作用。另外油炸、熏制煎烤等食物含有较多的多环羟类化合物如亚硝酸盐、3-4苯并芘等较强致癌作用物质,长期反复作用,诱发癌的发生。
(2)胃癌高发区居民食用蔬菜水果及牛奶类食品较少。因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这类物质,可抑制胃内亚硝酸盐类较强致癌作用的物质。如维生素A具有防止粘膜上皮癌变,增强粘膜免疫能力降低粘膜炎症,抑制癌症发生。 2.环境因素: 对胃癌综合考察,发现胃癌高发区集中在火山岩地带,生活在煤炭及石棉区的居民发病率高,即为远离赤道的高纬度地带发病率高,如俄罗斯远东近日本海地区的居民发病率高,是俄罗斯中部和西部的2倍,冰岛、挪威及中国沿海地带发病亦高。水质及水中微量元素含量高低,如镍、硒、钴等含量过高均有致癌作用。 3.亚硝胺等化学致癌因素: (1)亚硝胺类:亚硝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实验研究300多种,其中75%以上具有致癌作用,亚硝酸盐及二级胺普遍存在于食物中,化肥中含氮肥中的亚硝酸极高,当其进入胃中经硝酸盐还原酶阳性菌作用,还原为亚硝酸盐,成为强烈的致癌源。萎缩性胃炎及低酸胃疾病中亚硝胺类物质含量比正常人高4.7倍。
(2)多环芳香羟类化合物:此类物质是强烈的致癌物之一,如烟草中3-4苯并芘致肺癌,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高3.76倍,胃癌发生率为1.58倍。熏制、煎炸食品中含3-4苯并芘,每1000 克熏鱼中含3-4苯并芘2.1克,相当于250支烟雾含的苯并芘的量。 (3)石棉纤维:石棉除了能诱发间皮瘤外,也能诱发胃癌,日本人喜食在粥中加入少量滑石粉或食用化石粉处理过的大米,这种大米虽然有爽滑感,但有致癌性。每1克化石粉中含有370万条石棉纤维,长期食用易致癌。过高的碳水化合物也有致胃癌作用。 4.遗传因素:
胃癌家族性与其它肿瘤一样很明显,除了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外,和遗传基因改变及易感性也有关,如日本移居在美国西部及夏威夷地区侨民,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地人,移居印尼的中国侨民其胃癌发病率比当地土著人高。已经证实癌症的发生与基因突变和抑癌基因失活和缺失有关。 5.胃部其它疾患与胃癌的关系: (1)胃溃疡:溃疡反复发作;症状加重或不规律;巨大胃溃疡,其癌变发生率为6.9~12.5%。 (2)萎缩性胃炎为癌前病变,一般报道10年左右癌变率为10%。 (3)肠上皮化生:化生部位与癌发部位相同,如幽门、胃窦部、小弯侧。日本对376例胃肠上皮化生病例追踪有27例癌变,无肠化生病人293例,仅有1例癌变。肠化生细胞分泌一种氨酞酶与胃癌细胞分泌的这种酶一样高。 (4)胃息肉、胃腺瘤等与胃癌有关。 (二)中医对胃癌病因的认识: 在中医学医籍中虽无胃癌病名之记载,但对胃的证候描述却有很多类似胃癌的症状。分析其证候表现,胃癌属于中医“胃脘痛”、“心下痞”“反胃”“心口痛”等范畴。《内经》记载:“膈咽不通,饮食不下,邪在胃脘”《金匮要略》记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胃”。在“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记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脉紧而涩,其病难治”。元代朱丹溪曰:“反胃之病,是由七情六淫,遂有火热上炎,多升不降津液不布,积而成热,血液虚耗,胃脘干枯,大便秘少,上下不通。”明代张景岳曰:“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又曰“食入反出者,以阳虚不能化也,……食不得下者气结不能行也”。清代《医宗金鉴》记载“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胃、小肠、大肠,三府热结不散,灼伤津液,胃之上口为贲门,小肠之上口为幽门,大肠之下口为魄门,三府津液既伤,三门自然干枯……贲门干枯,则纳入水谷之道路狭隘故食不能下,谓噎塞也。幽门干枯,则放出腐化止道路狭隘,故食入反出,为翻胃也。二证留连日久,则大肠传导之道路狭隘,故魄门自应爆涩难行也”。以上的描述说明贲门癌胃癌进食及大便干燥之病因所在。《景岳全书发挥》曰:“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瘀或食积阻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吐,渐渐食下即吐为反胃矣。说明胃癌病因不单是因火不足或气结所致,痰湿、血瘀、食积等均有关
归纳其病因有:
⑴气滞郁结:情志失调,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滞郁结,壅塞脉络,阴阳失调,三焦隔绝,忧思嗔怒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食道不畅食不得下也。
⑵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纵情口福,必损伤脾胃,或过食粘腻难化之物,积于中宫,生湿生痰,损伤脾胃,脾伤则不磨,胃伤则不降,则导致脾失健运,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壅滞,渐成痞块,胃脘胀满,痞满吞酸,甚则遂成噎隔反胃之症。 或过食生冷,寒积中宫,气血凝滞,胃脘冷痛,或滋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脾胃损伤,湿热内生,津液耗竭,痰气互结,渐成痞块,致脘腹胀痛,嗳气呃逆,甚则食入返出,久成反胃。 ⑶脾胃虚寒 素体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由于外感寒邪,或劳倦伤阳,引起中焦阳气虚弱,气机不畅,不能腐熟水谷,壅滞中焦,致使升降失司,则胃脘胀满不舒,嗳气陈腐,甚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弦而弱,胃气无余,或素有胃病经久不愈,胃气耗伤,胃中虚冷,阳虚胃不能磨食,食入返出便为反胃。 ⑷气滞血瘀 气血不和,乃由气郁、气滞、气虚或寒凝或热结导致气机不畅,脉络淤阻,胃脘疼痛。《古今医鉴》记有“凡食下有碍,曲屈而下,微作痛,必有死血。心下牢大如杯,……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中医认为气滞必有血瘀,血瘀则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胃癌患者以疼痛症状而就诊者并非少见。其中瘀毒内阻占了一定数量。 三.胃癌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辨证分型
(一)临床症状:
胃癌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一些与胃部良性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