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近几年来,肿瘤的生物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在四个方面有较大的突破:1、树突状细胞瘤苗,目前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2、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成功应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Herceptin(贺赛汀)、Rituximab(美罗华)、Glivec(格列卫)和ZD1839(Iressa)等;3、采用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的放射免疫治疗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在治疗NHL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4、生物化疗模式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肿瘤生物治疗树突状细胞靶向治疗放射免疫治疗生物化疗
中国图书分类号:R73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已成为危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治疗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疗效不尽人意,而生物治疗做为继传统疗法外的第四种治疗手段,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有望成为最终攻克肿瘤的疗法。以下简要阐述肿瘤生物治疗有较大进展的四个方面:
1树突状细胞瘤苗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人体内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近年来,DC已成为当今肿瘤生物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DC激活的细胞免疫,特别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机体抵御恶性肿瘤和传染性疾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最近DC疫苗的临床Ⅰ、Ⅱ期试验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显示出DC疫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巨大前景。
1.1肿瘤抗原多肽或蛋白直接刺激DC:从外周血培养获得DC,采用的肿瘤抗原多肽或蛋白直接刺激DC,诱导产生CTL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有多项此类研究已进入临床Ⅰ、Ⅱ、Ⅲ期试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比较明确的肿瘤抗原表位的恶性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乳腺癌等。P.Schellhammer[1]等报道了采用APC8015(前列腺磷酸酯酶)与细胞因子的融合蛋白刺激DC用于对前列腺癌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所选患者均为内分泌治疗无效的,初步结果显示此种疗法安全有效,且毒副作用小,患者容易耐受。但由于我们对特异的肿瘤抗原知之甚少,故此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1.2采用肿瘤组织蛋白提取物刺激DC:为了解决特异肿瘤抗原获得困难的问题,有学者采用超声破碎和反复冻融等方法制备肿瘤细胞蛋白提取物刺激DC,诱导产生特异性CTL,有多项此类研究已进入临床Ⅰ、Ⅱ、Ⅲ期试验。R.Midgley[2]等报道了采用肝癌细胞系HepG2的提取物刺激DC,用于肝细胞癌的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且安全低毒,患者容易耐受。J.W.C.Chang[3]等也报道了采用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提取物刺激DC对Ⅳ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结果亦显示安全可靠,能诱发特异的免疫反应。但采用此种方法制备DC,由于提取物中有可能含有机体自身抗原,故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且由于要求提供的肿瘤组织较多,故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难度。
1.3抗原及细胞因子基因转染DC。采用肿瘤抗原多肽或蛋白及肿瘤组织蛋白提取物刺激DC,由于采用的抗原及细胞因子均有一定的半衰期,因此往往需要多次重复刺激,才能诱发较强的CTL。故有不少研究采用抗原基因转染DC或细胞因子基因转染DC,使抗原分子及细胞因子在DC内长期稳定表达,因而具有较好的刺激效果。目前用于转染基因的病毒载体常用的有逆转录病毒、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这三种病毒载体中,腺相关病毒是目前最有希望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LiuYong,Paul.L.Hermonat和罗荣城[4,5]等采用腺相关病毒为载体,将人乳头状病毒的E6和E7及GM-CSF等基因转染DC用于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初步结果显示此种疗法是安全有效。同时,将BA-46基因或突变型Her-2/Neu基因及转染DC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实验结果显示能诱导针对特异抗原的CTL[6],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2分子靶向治疗
肿瘤生物治疗另一重大进展是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成功应用,此类药物主要有两类,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常用的有:Herceptin(贺赛汀)、Rituximab(美罗华)、IMC-C225;小分子化合物常用的有:Glivec(格列卫)、ZD1839(Iressa)、OSI774。
2.1Herceptin(贺赛汀)是一种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人/鼠嵌合单抗,能特异地作用于HER-2受体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细胞。1998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无论单药还是与化疗药物合用治疗HER-2/neu过度表达的乳腺癌均取得了明显疗效。有一组临床试验表明,Herceptin单药治疗HER-2/neu++或+++的晚期乳腺癌,有效率为24%。与单纯化疗比较,Herceptin与阿霉素、环磷酰胺或紫杉醇联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明显提高疗效。并且在化疗第32周时生活质量评分可保持更高的趋势[7]。有许多临床试验报道了采用Herceptin和化疗药包括paclitaxel、Gemcitabine、CBP和DDP等用于治疗乳腺癌之外的其他恶性肿瘤,如肺癌、膀胱癌和食道癌等,初步结果均显示联合用药安全可靠,临床疗效尚在观察之中。
2.2Rituximab(美罗华)是一种针对CD20的人/鼠嵌合单抗,是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最重要进展。对反复化疗后仍复发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有研究报道,Rituximab单药治疗有效率可达48%,其中6%为CR。缓解持续时间可达1年左右。美罗华与化疗合并可提高疗效。38届ASCO会议上,有不少采用Rituximab和化疗药联用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报道,均显示有较好疗效。较引人注目的还有R.Drapkin[8]等人领导的一项多中心临床Ⅱ期试验,他们采用Rituximab与Pentostatin(喷司他丁,一种酶抑制药)联合应用治疗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初步结果有效率(CR+PR)达70%,尚有15%患者处于稳定(SD),且患者容易耐受。
2.3IMC-C225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先进的抗EGFR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有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包括IMC-C225联合顺铂治疗转移或复发的头颈部肿瘤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9];IMC-C225单药治疗结直肠癌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10];IMC-C225联合顺铂/卡铂治疗对铂类治疗无效的转移或复发的头颈部鳞癌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11,12];IMC-C225联合CPT-11和5-FU、CF治疗对铂类治疗表达EGFR的结直肠癌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研究[13]。有些临床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结果,RosenbergAH[13]等采用IMC-C225联合CPT-11和5-FU、CF治疗对铂类治疗表达EGFR的初治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率达44%,在CPT-11治疗失败的病例中,有效率仍可达22.5%。BaselgaJ[12]等采用IMC-C225联合顺铂/卡铂治疗96例对铂类治疗无效的转移或复发的头颈部鳞癌患者,有效率(CR+PR)为14.6%,39.6%的患者病情稳定(SD)或轻度有效(MR)。E.S.Kim[14]等采用IMC-C225联合泰素D治疗20例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效率(PR)为20%(4例),30%的患者(6例)病情稳定(SD)。IMC-C225副作用主要为皮疹。由于IMC-C225为人/鼠嵌合性单抗,尽管其鼠源性通过抗体稳定区的人源化已大大降低,但还是存在可变区的的异源性问题,多次应用仍有人抗鼠抗体的产生从面影响疗效[15]。其完全人源化的单抗EMD-72000治疗头颈部肿瘤、卵巢癌的临床试验研究也在进行之中[16]。
2.4Glivec(格列卫)是一种能抑制酪氨酸激酶第571号信号转导的抑制剂,属小分子化合物。单药治疗对干扰素抵抗或不耐受的患者,以及加速期和急变期的CML和Ph+的ALL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临床试验表明有效率在90%以上,且毒副作用轻微。Glivec已经初步显示对胃肠道恶性基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17,18]。在c-kit基因异常的其他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中,Glivec也有作用。另外,除了其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的作用外,Glivec可能对由(5;12)染色体异位与Tel-PDGFR融合而引起的白血病也有效。对化疗和放疗高度拮抗的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的脑肿瘤)可能有效,Glivec已经被证明对注入裸鼠脑内的恶性胶质瘤细胞有抑制生长的作用[19],提示这种药物可能有治疗一些目前不能治愈的疾病的作用。在38届ASCO会议上,有采用Glivec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报道,提示患者容易耐受,但具体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2.5ZD1839(Iressa)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头颈部肿瘤等均证实有效。在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中,患者均能良好耐受。采用单药ZD1839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Ⅱ期试验报道结果显示:疾病控制率(CR+PR+SD)可达54.4%,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采用ZD1839用于头颈部肿瘤的临床Ⅱ期试验报道结果显示:有效率(CR+PR)达20%,稳定(SD)达35%,疾病控制率(CR+PR+SD)为55%[21]。而由AstraZeneca公司发起,采用ZD1839加卡铂及紫杉醇用于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的Ⅲ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2.6OSI-774也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早期的研究发现OSI-774单药对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肿瘤和卵巢癌有效[22-24]。联合化疗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也在进行之中[25,26],主要的联用药物有泰素D、健择+顺铂,卡铂+泰素。在欧洲,进行了OSI-774联合健择+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27];在美国,也进行了OSI-774联合泰素+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有些临床试验研究有了初步的结果:L.Forero[28]等联合OSI-774、泰素和卡铂治疗9例恶性肿瘤患者,在第一周期的OSI-774治疗前3天给予泰素和卡铂治疗,1例非小细胞肺部患者接近CR,1例非小细胞肺部者和1例阴茎癌患者达到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