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对QTc的影响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龚振夏
226361 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内科
目的:研究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与校正后的QT间期(QTc)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及应用蒽环类药物后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间期,以Hodgest公式计算出QTc。结果: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200mg/m2者,2/46QTc延长;而≥200mg/m2者,10/22QTc延长(p<0.01)。结论:随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增加,QTc延长发生率增加。
FIII 021
CT引导下经胸穿刺活检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顾爱琴 熊丽纹 韩宝惠 薄维娜 白 皓
200030 上海市胸科医院肺内科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胸穿刺活检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CT引导下对215例胸部病变行经胸穿刺活检取材,行细胞和组织学检查。结果:215例经手术和临床随诊证实恶性肿瘤182例,其中穿刺证实为恶性肿瘤168例,恶性肿瘤确诊率为92.3%(168/182)。假阴性14例,假阴性率为7.7%(14/182)。无假阳性。诊断良性病变33例,良性病变确诊率为81.9%(27/33),总确诊率为90.7%。术后发现少量气胸14例,痰中带血8例,其发生率分别为6.5%和3.7%,均未做特别处理。结论:CT引导下经胸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性高、并发症少的检查方法,对胸部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FIII 022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恶性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
关华军 陈正堂 王志新 王东林 胡义德
400037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肿瘤中心
目的:评价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恶性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5月—2003年4月我院参加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Ⅲ期临床试验。入选病例26例,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15岁—72岁(注:肺癌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64.3岁。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实体肿瘤化疗后的患者。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前一化疗周期血小板计数最低值≤75×109/L者试验周期化疗后6-24小时内,皮下注射rhTPO 1.0 mg/kg/日,疗程14天。另一化疗周期不注射rhTPO,作为自身对照。用药未达14天时,如血小板计数与化疗后最低值相比上升50´109/L,或升高至100´109/L,则停止给药。结果:入选病例26例,出组2例。24例化疗后rhTPO试验周期与对照周期比较:血小板下降的最低值平均升高5×109/L(51.1±22.4×109/L比46.5±19.9×109/L,P>0.05),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平均升高130×109/L(267.9±91.7×109/L比135.5±37.5×109/L,P<0.001),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持续天数缩短约2天(2.83±3.3比5.58±7.33,P>0.05),血小板恢复至75×109/L以上平均缩短约8天(10.66±4.55比19.33±8.72,P<0.001),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以上平均缩短约10天(13.00±4.22比23.41±8.30,P<0.001),2例患者在对照周期需要输注血小板,而rhTPO试验周期无1例需要输注血小板。但是注射天数与血小板的恢复时间及增高幅度个体差异较大。血小板形态、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变化。10例测定血清rhTPO抗体均为阴性反应。本组26例患者应用rhTPO均未发现与rhTPO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可以明显刺激血小板的产生,加速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减少甚至不需要输注血小板。应用rhTPO不良反应罕见,安全性好。停止注射rhTPO后血小板继续升高,血小板计数至80´109/L即可停药观察,以免rhTPO的后续作用使血小板过度增高。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合适时机及剂量还需继续探讨。
FIII 023
维生素B1、B12治疗草酸铂神经毒性34例临床观察
关小冰 徐国启 金秀华
114033 辽宁省鞍山钢铁公司曙光医院化疗科
目的:对比观察维生素B1、B12治疗草酸铂神经毒性的疗效。方法:70例草酸铂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草酸铂化疗期间应用维生素B1、B12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化疗。对比两组神经毒性发生程度和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6.5%,对照组有效率5.6%。结论:维生素B1、B12治疗草酸铂神经毒性有效。
FIII 024
胆囊黑色素瘤1例报告
韩可祥 江小青
马鞍山市肿瘤医院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0岁,经常发作右上腹隐痛不适2月余,无发热、黄疸病史,始未引起重视,后症状加重,到当地县医院就诊,“B”超检查示:慢性胆囊炎,胃镜检查无异常发现,经对症处理效果不佳,来我院再次行“B”超检查示:胆囊炎、胆囊占位,由门诊收入院,入院后腹部“CT” 检查示:胆囊前壁有一1.5*1.5*1.5cm的圆形软组织影,边缘不规则,似有蒂,肝、脾、胰未见异常,拟诊断:胆囊占位,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肝红润,大小正常,表面光滑无结节,胆囊前壁能扪及拇指尖大小的质软肿块,胆囊浆膜层未见侵犯,术后切开标本见胆囊前壁有一1.5*1.5*1.2cm的黑色菜花状新生物向胆囊腔内凸出,有一蒂连于胆囊,蒂直径约0.5cm,肝十二指肠韧带及附近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均见散在米粒大小的质中等硬的黑色淋巴结,胰包膜下自胰头至胰尾见大量黑色米粒大小的淋巴结,手术切除胆囊及胆囊床,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附近腹膜及大网膜、肠系膜黑色淋巴结。术后病理示:胆囊恶性黑色素瘤(江苏省鼓楼医院会诊意见)。讨论:恶性黑色素瘤为生长在皮肤和粘膜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组织的肿瘤,因产生黑色素而得名,另有约10%不产生黑色素者称为无色素的黑色素瘤,黑色素瘤恶性度高,易通过淋巴和血行转移,临床上皮肤黑色素瘤及女性生殖器黑色素瘤多有报告,胆囊黑色素瘤少有报告,极为少见,恶性黑色素瘤确切病因不明,一般紫外线辐射被认为是主要因素,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化疗有一定效果,可作为手术后综合治疗;放疗不敏感,仅作为手术辅助治疗,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抗癌中药及免疫治疗,亦可作为综合治疗的措施之一。
FIII 025
无标记CT模拟定位的应用及意义
郝勤岭
454001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
目的:探讨无标记CT模拟定位方法的优越性和实用性。方法:通过把X—光模拟机定位、无标记CT模拟定位、激光灯铅球标记CT模拟定位三种模拟定位方法从勾画靶区清晰度、保护正常组织、定位精确度、剂量在靶区分布合理性、经济、快捷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无标记CT模拟定位与激光灯铅球标记CT模拟定位明显优于X—光模拟机定位,而无标记CT模拟定位方法在定位精确度、保护正常组织方面与激光灯铅球标记CT模拟定位方法相比较略逊一筹,但是其定位方法简单、出计划快、费用适中等方面却优于后者。结论:无标记CT模拟定位方法可在利用激光灯标记定位的CT模拟定位中试用。
FIII 026
腹腔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恶性腹水
周筱秋 李 慧 任素蓉
621000 绵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目的:为观察羟基喜树碱腹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恶性腹水患者,给予腹腔穿刺抽液。腹腔灌注羟基喜树碱20~40mg,每周1次。结果:CR3例PR11例,总有效率39%。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结论:腹腔灌注羟基喜树碱是目前治疗恶性腹水有效、可行的一种方法。
FIII 027
国产rhG-CSF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与剂量探讨
何续逊 孙鼎明
224003 江苏省盐城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目的:观察国产rhG-CSF对癌症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并探讨其合适的剂量。方法: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者根据骨髓毒性分度每日皮下注射特尔津,Ⅰ°:75ug;Ⅱ°:75ug~150ug;Ⅲ°:150ug~225ug;Ⅳ°:225ug~300ug。白细胞回升至≥4.0×109/L停药。结果:共治疗66例,显效58例(87.88%),有效8例(12.12%),总有效率100%。治疗前白细胞平均2.53×109/L,治疗后平均9.08×109/L(P<0.01=。中性粒细胞治疗前平均1.55×109/L,治疗后平均7.15×109/L(P<0.01=。白细胞升至≥4.0×109/L所需剂量、天数分别平均为:Ⅰ°:95.45ug/例,1.18天;Ⅱ°:196.88ug/例,1.69天;Ⅲ°:693.75ug/例,5.25天;Ⅳ°:975.0ug/例,5.50天。结论:国产rhG-CSF(特尔津)对癌症患者多种方案化疗后不同程度白细胞减少均有较好疗效,副作用甚少;每日较适合的剂量以随白细胞减少程度的加重而逐级递增用量为宜。所需剂量不大疗程较短,费用远较进口产品低,便于推广应用。
FIII 028
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用途及价值的探讨
何续逊 孙雪琴 夏月琴 刘菊林 郭素媚
224003 江苏省盐城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其价值;满足肿瘤内科给药的多种特殊需求。方法:以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末端。结果:用于18种中晚期癌症患者348例,其用途:13种特殊用药所需299例(85.92%);肺癌和肺部转移癌为增加肺部药物持续浓度101例(29.02%);外周静脉条件差难以顺利给药107例(30.75%);需长期输液22例(6.32%);为避免外周静脉化疗的痛苦、不便和静脉炎或曾发生静脉炎,患者要求11例(3.16%);外周静脉留置针失败后1例(0.29%)。结论: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用途甚广,可满足多种病种给药的多种特殊需求;既有助于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又可避免外周静脉给药的痛苦和不便,有助改善生活质量。为该科必备技术值得推广。
FIII 029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