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肿瘤放射治疗常规
2022-07-29
来源:求医网
第一节 胃癌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女之比为3~4:1,以40~50岁最多。手术治疗的疗效仅50%左右,综合治疗已经成为提高胃癌治愈率的主要途径。
[诊断要点]
1. 症状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消化道不适,或体重减轻。逐渐出现非特异性,酷似胃炎或溃疡病症状,如上腹饱胀、隐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进行期胃癌可有梗阻及上消化出血,表现为呕吐、呕血、柏油便。此外还有腹泻、上腹持续疼痛、消瘦、乏力等。
2. 体征 大多数患者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上腹部触及肿块。
3. 易患胃癌的高危人群
(1) 有家族史,或有胃幽门螺杆菌病史;
(2) 有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3) 有胃溃疡病史;
(4) 有胃大部切除术史(残胃);
(5) 有吸烟史及长期食用盐渍食品史。
4. 影像学检查 胃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可见典型的恶性溃疡影。CT检查可见胃壁增厚及肿瘤占位,并可见胃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
5. 内镜检查 可见胃内肿瘤,并可肉眼分型,钳取活检。
6. 病理学检查 通过内镜检查取出病理标本,进行病理诊断。
[治疗]
(一)手术治疗 首选手术。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有较好疗效;中、晚期胃癌需行综合治疗。
(二)放射治疗
1、适应证
因医疗合并症不适宜手术或患者拒绝手术,可用放射治疗。 低分化癌、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均对放射治疗敏感。较小浅在的癌灶,无溃疡者效果好,有可能用放射治疗根治。有溃疡的病灶可使溃疡缩小。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放疗效果差,一般不作为适应证。
2、术前放疗
(1) 可使肿瘤缩小,提高局部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减少复发及转移的发病率,提高局部控制率。
(2) 肿瘤病灶<6cm为适应证,>10cm疗效差。
(3) 术前放疗+化疗(新辅助治疗),可比单化疗或单放疗有更好的疗效。
(4) 术前放疗一般采用AP-PA野,剂量40Gy/20次/4周,放疗结束后3~4周手术。
3、术后放疗
(1) 根治切除后不用术后放疗。
(2) 胃癌穿透全层,使淋巴结转移及远位转移的机会增加,局部失败率上升,可予术后放疗。
(3) 未能根治切除、切缘阳性、有区域淋巴结转移、T3、T4难以根治切除的患者为胃癌术后放疗适应证。
(4) 术后放疗多采用AP-PA 及左侧腹野,50Gy/25次/5周。如能达到60Gy,可望提高疗效。
4、术中放疗
(1) 术中有肿瘤残余或可疑残留,在作根治切除后、吻合术之前行肿瘤瘤床及区域淋巴结一次性照射。
(2) 术中放射适应证为原发灶已经切除,淋巴结转移在2站之内,原发病灶已侵及浆膜并可能侵及周围脏器,无腹膜及肝转移的患者。
(3) 用9~12MeV电子线,腹腔内一照射野(一般为五边形),一次照射30~40Gy。但若能给予40Gy,可明显提高疗效。
5、姑息放疗
(1) 适应证 梗阻、疼痛、出血等症状明显患者,可用姑息性治疗,约50%~70%的患者可从姑息治疗中获益。
(2) 放射治疗技术,多用AP-PA野,剂量50~60Gy/25~30次/5~6周或每次1.6~1.8Gy。
6、放射治疗技术
(1) 照射野 AP-PA应包括原发灶、吻合口、残端及区域淋巴结区。以体厚的中平面计算剂量。注意保护一侧肾脏。照射野一般10cm×10cm~15cm×15cm,侧野照射时,患者用俯卧位,后界在脊柱前缘。每次剂量1.6 Gy ~1.8Gy~2.0Gy。
(2) 放疗剂量 根治性放疗60Gy(3野),姑息性放疗40Gy~50Gy。
[随访重点]
1、第1~2年每3个月随访1次,第3年起每6个月随访1次。
2、注意观察胃肠晚期放射反应,如消化不良、放射性胃炎、溃疡病、胃穿孔、梗阻等。
第二节 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较常见腹腔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身癌的1%~3%,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占第五位,我国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男性多见,40岁以上好发,发病率高峰在50岁~60岁。本病恶性程度高,不易早期发现,预后差。
[诊断要点]
1. 症状 首发症状为上腹部不适及隐痛。中晚期有黄疸,上腹痛、腰背部痛,并有食欲不振及消瘦。晚期有上腹肿块、腹水。
2. 影像学诊断
(1) CT、MRI 可见上腹部胰腺部位的占位病灶,胰腺轮廓不规则,病灶区域密度不均匀。
(2) 选择性动脉造影,可在CT上见胰腺癌致胰胆管扩张。病变区动脉狭窄、锯齿状改变、断裂、压迫移位等,若有大血管受累,无法手术。
(3)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可见主胰管中断、狭窄、管壁僵硬。扩张或移位。或见胰管开口阻塞。
(4) B超可对实性占位进行测量,并可见胆管扩张及周围淋巴结转移。
3. 细胞学检查 十二指肠引流液、ERCP抽取胰液查癌细胞。
4. 化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血碱性磷酸酶、尿胆红素、血淀粉酶、空腹血糖、癌胚抗原(CEA)、CA19-9等测定均有一定价值。但CA19-9可作为诊断胰腺癌的指标。
[治疗]
(一)手术 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根治和姑息切除率不高。胰头癌仅15%,胰体尾部5%以下。
(二)放射治疗
1. 适应证 未能根治切除的胰腺癌均可作为放射治疗的适应证,但患者必须没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伤,没有远位转移,一般情况尚可,估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
2. 放射治疗技术
(1) 外射线照射 常规使用3野(2水平野与1垂直野),或4野盒式技术。肿瘤剂量45 Gy ~50Gy,单次剂量1.8 Gy。每日照射设计的全部照射野。
外照射的照射野设计与病灶位置有关,胰头部病灶除原发灶之外,还应包括胰十二指肠、肝门、腹腔和胰上淋巴结(即肿块病灶以外3cm~5cm范围的淋巴结)。可能全部十二指肠襻均在照射野之内。胰体或胰尾部病灶照射野除原发灶外,还应包括胰上淋巴结及脾门淋巴结。AP-PA照射野上界在T11中间或上缘,下界在L1下缘。或根据肿瘤大小而定。胰体部病灶上界可能比胰头部病灶上界提高。侧野前界在肿瘤病灶前1.5cm~2.0cm。后界在推体前缘后1.5cm。
应注意保护一侧肾脏。用3野或4野照射时,AP-PA野放射剂量不超过30 Gy~40 Gy,侧野可给予18 Gy~20 Gy。
应做TP,并利用楔形板使剂量分布均匀。
(2) 外照射放射治疗+化疗(5Fu、CDDP、streptozotocin方案),有很好姑息疗效。
(3) 精确高剂量放射治疗(3DCRT),小照射野体积、多野放疗技术,采用多叶光栅及3DTPS,可先用大野照射45 Gy~50 Gy后,缩小照射野到肿瘤边界外1cm,补充剂量到60 Gy~65 Gy。
(4) 术中放疗 胰腺癌根治切除术后,对瘤床及手术区域、周围淋巴结区一次照射15 Gy~30 Gy。大多数患者还用术前或术后外照射,使肿瘤局部总量达60 Gy~70 Gy。
(5) 术中组织间插植放射活性粒子125I,处方剂量可达160 Gy。但需做TPS,避免周围正常组织损伤。
[随访重点]
1. 按恶性肿瘤随访要求第1~2年内,每3个月一次;第3年以后,每6个月一次。
2. 注意观察放射晚期损伤,如胃溃疡病、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等。
第三节 胆道系统癌
胆道系统癌中胆囊癌占2/3,胆管癌占1/3,近年来后者有增多趋势。胆道癌发病率常与结石、腺瘤、钙化胆囊及胆管、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有关。本病不易早期发现,因此预后不佳。
[诊断要点]
1. 症状 上腹疼痛不适,食欲不振;体重减轻,黄疸、贫血等。
2. 体征 晚期可触及上腹肿瘤。
3. 影像学检查 CT、MRI及超声检查可见肝门区占位。十二指肠现可见到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ERCP等也有确诊价值。
[治疗]
1. 首选手术治疗。
2. 常规外照射治疗 照射野应包括肿瘤瘤床、肝门、胰十二指肠区及腹轴淋巴结区,放疗用AP-PA+侧野大野照射40Gy~45Gy,每日一次,每次1.7 Gy~1.8 Gy。再缩野补充剂量至55 Gy~70 Gy。但肝总量不超过30 Gy~36 Gy。
3. 术后放疗 剂量40 Gy/4~5周后缩野 到总量55 Gy~60 Gy/6~7周。
4. 术中放疗 用8~12MeVβ,照射野包括瘤床及周围淋巴结区,一次性照射15~25 Gy,术后3~4周再补充外照射,肿瘤量20 Gy~30 Gy/2周~3周。肿瘤区总剂量45 Gy~50 Gy。
5. 单纯放射治疗 适应证为肿瘤较大,手术切除困难,不宜手术或手术切除不彻底,周围有组织器官广泛受累的病例。照射野包括肿瘤向外扩展2cm,用AP-PA或3野照射40 Gy后,缩小照射野到肿瘤边缘照射到总剂量50 Gy~60 Gy/5周~7周。
6.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DCRT) 用CT确定靶区,80%~9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80%~90%以上的肿瘤靶区。根据肿瘤大小设1~3个靶点,每次肿瘤剂量4 Gy~8 Gy,照射4~8次。总剂量32 Gy~48 Gy。
7. 组织间插植放射治疗
[随访重点]
1. 按恶性肿瘤常规随访时间进行随访。
2. 注意放射治疗的晚期反应。
第四节 肝 癌
东南亚及非洲为原发性癌高发区,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为欧美5~10倍,男女之比2:1。病理类型可分块状型、结节型、弥漫型及小癌型。组织学分型可分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及肝母细胞瘤。直径5cm以下肝癌难以发现,直径5cm以上则难以治愈。
[诊断要点]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是严重威胁群众健康与生命的恶性肿瘤。
1. 症状 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腹胀、腹部肿块、发热、黄疸等。
2. 体征 肝脏肿大、黄疸、腹水、脾大、肢体肿胀、肝硬化的多种表现等。
3. 易患肝癌的高危人群
(1) 长期迁延不愈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
(2) 肝癌高发区居民。
4. 影像学诊断 CT、MRI可显示肝占位病变及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肝动脉造影可见肿瘤特殊影像,并可见充血性或缺血性改变。B超可见肝区占位病变。
5. 检验诊断 原发性肝癌患者80%AFP阳性。
6. 病理学诊断 经皮穿刺针吸活检或腹腔镜下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治疗]
(一) 手术切除 首选治疗,无法切除的<